青海: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手段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季节变化影响圈养林麝和马麝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冷季时期林麝和马麝肠道微生物α多样性高于暖季。该研究结果为人工圈养麝科动物营养及代谢水平和健康状况评估发挥重要作用,也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17日,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张同作研究员表示。
麝(Moschus spp.)是麝科唯一现存的属,共有7个种,广泛分布在亚洲的森林和山区。中国是世界上麝数量最多、麝源最多的国家。我国有麝属6种,其中林麝和马麝分布最广,野生和圈养种群最多。野生麝的数量在20世纪由于非法狩猎、栖息地破碎和其他人类活动而急剧下降到灭绝的边缘。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和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分别将其列为濒危物种和极度濒危物种。
为减少野外麝科动物被捕杀的压力并可持续利用天然麝香资源,进而促进野生麝有效保护和种群恢复,1958年开始,我国相继开展了林麝、马麝等麝科动物的人工饲养和繁殖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猎杀野生麝的压力,从而遏制了麝种群数量的迅速下降。圈养个体也可作为野生资源进行再引种,有利于野生麝的有效保护和种群恢复。
随着养殖技术日益成熟,养殖数量逐年上升,发现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肠道疾病是限制麝科动物人工养殖规模扩大的重要因素,病死率约为30%,冬季和秋季尤为明显。肠道疾病已成为制约种群增长、养殖规模和麝香分泌的最主要因素。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与宿主健康及其环境适应有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微环境构建的复杂多变且功能强大的微生态系统在食物降解、营养吸收、免疫调节、病原体防御等多个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组成和功能也受到遗传背景、食物、季节、年龄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然而,肠道微生物对麝科动物的影响目前并不清楚。
对此,为深入探讨季节变化对麝科动物肠道微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张同作研究员团队采集了不同季节162份圈养林麝和90份圈养马麝粪便样品,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技术比较分析季节变化对圈养林麝和马麝肠道微生物组成、多样性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圈养林麝和马麝肠道微生物组成、多样性和功能随季节变化而变化,这有利于物种适应环境并有效促进食物的消化代谢。
此外,林麝和马麝肠道菌群的优势菌属和主要代谢功能也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林麝肠道菌群的主要代谢功能在冷季较高,而马麝代谢功能则表现相反。
据悉,该研究提供了圈养繁殖环境和未来再引种计划的独特见解。此外,结合宏基因组和代谢组学分析,对肠道菌群功能注释分析和代谢途径的季节性变化,有助于进一步探讨肠道菌群在林麝、马麝的健康、环境适应和代谢中的作用。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青海:生态摄影再获国际赛事金牌
据悉,“科托尔”四国国际摄影巡回大赛是权威机构认证的大赛,在世界摄影界有着很高的含金量,对于国内外热爱摄影的人来说,能够获此殊荣是一项莫大的荣誉。 [详细] -
青海2021年林草产业产值达390余亿元
15日,记者从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获悉,据统计,2021年青海省全年林草产业产值达到390余亿元,较2020年增长了8.2%。 [详细] -
青海都兰多方协力成功救助受伤雪豹
记者14日从青海省都兰县委宣传部获悉,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林业和草原局和格尔木市野生动物救助中心成功救助受伤雪豹。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