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生态

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 贡献青海智慧 创造青海“样本”

发布时间:2022-03-08 10:45:00来源: 青海日报

  不久前,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管委会资源环境执法局执法大队办公室,和同事韩常鹏完成工作日志填报后,李才让措感慨道:“我和韩常鹏分别在玛多县农牧和水利部门工作了近二十年,没想到,因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我们成了朝夕相处的同事!”

  “以前碰上一个类似的案件后,各部门各管各的,到最后大家都很忙碌,事情却未必处理得很好。”李才让措说:“但现在不同了,因为成立了综合执法队伍,把所有的行政执法力量凝聚到一起,效率明显提高很多!”

  显而易见,“大部门”制改革,带来的不仅是各种专业力量的汇聚,更明显的是执法效率的提升。

  “这样的改革,理顺了自然资源所有权和行政管理权的关系,可以说成效显著。”

  全国政协委员刘同德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青海省大胆推进生态保护制度创新,先后实施一系列原创性改革,理顺了自然资源所有权和行政管理权的关系,改变了‘九龙’治水局面,解决了执法监管‘碎片化’问题,为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积累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在实践中,‘法治’的推动作用被摆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刘同德表示,从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及《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实施情况来看,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亟需制定国家公园法,为我国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法治保障,确保国家公园体制改革依法推进。

  “我今年准备的提案名称就是《关于加快国家公园法立法进程》,建议明确国家公园功能定位、保护目标、保护措施、政策体系、管理制度,统筹解决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等保护地适用法律法规不同的矛盾,引导和规范国家公园地方性法规、规章和相关制度、标准体系的修订完善;明确国家公园事权财权,理顺中央与地方、部门之间、区域之间的关系,凸显国家公园的国家属性,细化明晰省级政府层面应承担的事权;建立健全纵横结合、以纵为主(包括流域)的生态补偿制度;明确国家生态屏障区建设国家公园群,以更好实现原真性、系统性、完整性保护,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刘同德说,希望通过立法进程的加快,更大程度上用“法治力量”为国家公园建设保驾护航。

  顶层设计为国家公园建设踵事增华

  “风火山一切正常”“没有非法挖矿、采煤现象”……家住长江源村的闹布桑周,每个月都坚持重回草原,监测草地载畜量、统计野生动植物种群状况并详细记录,他和唐古拉山镇的600多名生态管护员一起,领上了工资,也担起了责任,用自己的心血守护长江源头的一草一木。如今,三江源国家公园有17000余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园区全面实现了“一户一岗”。

  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发挥作用,是青海省在推进国家公园建设进程中实现群众参与生态保护、分享保护成果的成功案例。

  全国人大代表孟海认为,过去一年,全省发展改革系统协力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按照“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目标要求,着力从规划政策、项目支撑、资金支持、牧民转产转岗、生态补偿等方面精准发力,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首先,抓规划强引领。组织编制‘十四五’黄河青海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青海实施方案,并将国家公园建设作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写入全省‘十四五’规划建议和纲要,强化目标导向、工程支撑、政策牵引和改革推动。其次,抓项目筑底色。扎实推进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实施了一批生态保护监测、垃圾污水处理、巡护道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和水土保持、湿地保护、黑土滩治理、沙漠化土地防治、野生动物保护、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有效保护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

  孟海介绍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产业惠民生。结合精准扶贫、生态扶贫,对核心保护区内的原住居民进行易地扶贫搬迁,加大后续产业扶持力度。制定出台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引导牧民群众积极发展家庭旅馆、牧家乐、民族文化演艺、交通保障、旅行社等富民产业。持续改善国家公园所涉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引导牧民合理有序向县城转移,推动实施了10个美丽城镇建设。

  谈及未来发展时,孟海表示,将紧紧围绕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全力配合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协同推动祁连山国家公园设园,加快青海湖、昆仑山国家公园创建进程,争取在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上取得阶段性成效。

  从总体进程推进上来说,还应持续发力,深入开展保护“中华水塔”行动,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