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负青山 青山定不负人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率先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新高地、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水污染防治走在全国前列……“十四五”开局之年,青海生态文明建设高开高走,向全省乃至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提气成绩单。
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殷切嘱托青海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6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踏上青海高原考察,强调要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
殷殷嘱托、言犹在耳,为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青海儿女始终牢记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以实际行动不断践行深化“两山”理念,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已成为江源大地上的生动写照。
去年8月中旬,青海印发《关于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行动方案》,着眼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率先全面开启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新高地,再次引得全国和世界对青海的聚焦。
立足当下,从提出“生态立省”战略到实施“一优两高”,从生态体制机制健全完善到搭建起制度建设的“四梁八柱”,从最早取消三江源地区GDP考核到如今正在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一项项行稳致远的工作为打造生态文明新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让青海冠以生态之名成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回顾点滴,每一项工作都可圈可点,2021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在西宁成功举办,并在全国层面形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青海共识》《青海倡议》《青海宣言》;黄南藏族自治州成为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获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木里矿区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已完成近八成;祁连山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基本完成;认真落实能耗“双控”和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要求,启动零碳产业园区绿电工程,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在全国领先……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对于青海而言,生态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更是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源源动力,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新高地,必将是历史发展的选择,也将为青海生态提色、“绿色”扩容创造具有高颜值和高附加值的潜能。
步伐稳,国家公园跃阶向前
几乎每一个清晨,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格求骑马在黄河源头约古宗列盆地巡护,也许是因他家是“黄河源头第一家”,守护着黄河安澜,他家一直在坚持。尤其体制试点启动后,成为一名生态管护员,责任更加艰巨使命也更加光荣,特别是2021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让他更引以为傲。
一路走来,注定了艰辛而不凡。启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成为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之一,省部共建推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青海在全国夺得多个“第一”,从无到有、有中创优,青海在敢为人先的大胆实践中为全国创造出可借鉴、可推广经验,实践足以证明青海儿女保护绿水青山、守护“中华水塔”的决心和担当。全国首批、排在首位、面积最大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为江源儿女赋予了更重大的职责使命,必须要保护好三江源、守护好“中华水塔”。
以坐标数据图来梳理青海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的点滴,三江源国家公园探索形成了“一面旗帜引领、一个部门管理、一种类型整合、一套制度治理、一户一岗管护、一体系统监测、一支队伍执法、一众力量推动、一种精神支撑”的“九个一”三江源模式,走出了一条“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三江源特点”的国家公园体制创新之路。祁连山国家公园以建设“十好”国家公园为目标,着力打造“生态保护高地、生态科研高地、生态文化高地”,建立了一套规范统一的管理机构,推行综合执法和“村两委+”两项工作模式和机制,构建规划体系、科研监测、社会参与等九大支撑体系的工作格局,全面完成体制试点各项任务。
同时,青海湖国家公园“两报告一方案”等前期申报材料已上报国家,昆仑山国家公园科考工作全面启动;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候选名单,同德石藏丹霞国家地质公园正式获批。
目前,持续推动共建共管共享协调发展,全省共设置草原、森林、湿地生态保护公益岗位14.51万个,三江源国家公园实现“一户一岗”,1.72万管护员人均年收入2.16万元。青海省还制定发布了自然保护地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和工作大纲,设立生态学校13所,深入开展自然教育科普实践活动,委托国内科研团队实施科研调查项目27个,开展18项重大课题研究,建成4个国家级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2个国家级长期科研基地、2个国家创新联盟,为自然保护地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
全省109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到79处,保护地总面积增加3.4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比例提升至38.42%,其中国家公园占保护地总面积52.2%,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成型。
成色足,环境质量持续向优
惊蛰过后大地回春,湟水河畔晨练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大家纷纷感叹:经过多年治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湟水河已经成为城市代表符号和休闲锻炼的好去处。
如今的青海大地上,天蓝地绿、河清湖晏已成为最鲜明的标识,优美生态环境已然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一切来之不易的成果倾注着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和付出。近年来,青海坚持点面结合,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气污染防治、水生态环境保护、土壤污染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果。“十四五”开局之年,长江、黄河、澜沧江出省境断面水质持续保持Ⅱ类及以上、湟水河达到Ⅲ类,35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水污染防治走在了全国前列,确保了一江清水向东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5.6%,新增国土绿化面积超33.33万公顷,实现荒漠化、沙化土地“双缩减”,土壤环境清洁稳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现。
一年来,全省聚焦工业源、生活源、移动源等重点,落实硬措施整治,扬尘管控有序推进,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取得进展,实施35个工业企业污染治理项目,淘汰燃煤小锅炉396蒸吨、老旧车9052辆,整治散乱污企业57家,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纳入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
西宁市启动实施重点乡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项目,地级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果持续巩固实现长治久清,青海成为全国惟一河流国家考核断面Ⅰ至Ⅲ类水质比例达到100%的省份。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全面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安排专项资金实施34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省政府民生实事超量完成。值得一提的是,西宁市完成“无废城市”试点任务,形成“西宁模式”在全国推广。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青海儿女将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心系“省之大要”,矢志不渝保护三江源,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今年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详细] -
张周平委员建议:加大对青海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支持力度
盐湖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是推动全国钾肥、新材料、新能源多个重要产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础支撑。对此,出席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住青全国政协委员张周平建议,。[详细] -
过去一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过去一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