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生态

大湖归来,尽显碧波荡漾

发布时间:2022-06-16 09:55:00来源: 青海日报


游弋在仙女湾的白天鹅。本版图片均由刚察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仙女湾成群的湟鱼。


仙女湾的日出美景。


仙女湾一角。

  2021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时来到青海湖仙女湾实地考察青海湖环境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2021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特别提到“碧波荡漾的青海湖”。碧波荡漾,是青海湖留给总书记的深刻印象,鼓励鞭策青海各族干部群众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实举措保护青海湖。

  一年过去,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和省有关部门及环湖地区党委政府牢记嘱托,奋力前行,齐心协力、共同推进,相继实施了青海湖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湿地保护与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保护项目,不断强化生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和源头治理,统筹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青海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如今的青海湖不仅是“水—鸟—鱼”共生的生态乐园,也正在成为推动环湖区域协同发展的“试验田”。

  “和谐之美”, 成为仙女湾生态新名片

  夏季,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我们走进仙女湾,映入眼帘的是一片令人如痴如醉的景色,一望无际的青海湖与天边自然交汇,这里有自由嬉戏的禽鸟、宛如镜面的湖泊、倒映着碧蓝的天空……处处透露着原生态之美,宛如人间仙境。

  “每年都有越来越多的鸟类在仙女湾繁衍生息,包括斑头雁、鸬鹚、灰雁等数十余种鸟类,整体种群数量多年保持稳中有增,2021年达到57.1万只,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整体生态功能持续增强。”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自然保护科科长孙建青谈及青海湖物种变化如数家珍。

  从事了近16年物种保护工作的孙建青走遍了环湖周边鸟岛、海心山等鸟类栖息地、普氏原羚种群区域,一本本巡护记录见证了青海湖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

  夏风拂面,耳边仿佛传来了总书记视察时的亲切声音:“我之前去看了三江源、祁连山,这一次专门来看看青海湖。”

  “生态是资源和财富,是我们的宝藏。”“青海在生态文明方面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分量很重。要把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好、生态资源保护好。”总书记的重大要求,为青海湖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擘画了发展蓝图。

  为了把总书记擘画的发展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同时为加强仙女湾等青海湖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2021年10月下旬,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组织编制了《刚察仙女湾生态旅游协同发展策划(2021-2025年)》(简称《策划》),今年1月正式实施。《策划》提出将仙女湾打造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教育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青海湖自然生态体验教育基地,形成绿色发展区域示范样板”的规划定位。

  仙女湾作为青海湖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的重要板块,是青海湖生态旅游的重要抓手。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与刚察县达成了联结区域内生态资源,促进刚察县区域生态旅游协同发展的共识。刚察县对此大力配合,积极筹措资金,对景区外围道路沿线环境进行整治和风貌改造,一体化打造仙女湾—湟鱼家园生态旅游景区。

  仙女湾,以绚丽的高原草甸湿地,壮丽的四季景色更迭,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情,构成了一幅自然景观与人文民俗文化相映成趣的生动画卷。

  “大联合大治理大保护”新格局, 引领环湖地区融合发展

  “青海湖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取得的成效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不断巩固拓展。生态是我们的宝贵资源和财富。要落实好国家生态战略,总结三江源等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经验,加快构建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守护好自然生态,保育好自然资源,维护好生物多样性。”

  2021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湖仙女湾视察时的重要讲话为建设青海湖国家公园指明了方向。

  青海湖很大,不能变小了;青海湖很美,不能变丑了;青海湖的水很净,不能污染了;青海湖的名声很好,不能败坏了。

  前不久,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回函同意开展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标志着青海湖将努力向中国最美湖泊国家公园冲刺,那将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的生态美景。

  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始终把“融合共建”作为推动青海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并在全社会持续深入开展“保护青海湖、我是志愿者”行动,推动全社会共保青海湖、共奏生态曲。

  一方面,建立青海湖保护利用管理局与青海湖流域州县地方政府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形成合力大力推进青海湖生态保护和国家公园创建。另一方面,建立省直部门共同做好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联系协调机制,形成了大联合大治理大保护工作新格局。此外,与国家林草局西北调查规划设计院等科研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合力开展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重大课题和重大战略研究,协同推进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国家公园高质量创建。

  谆谆嘱托重如千钧,殷殷期望言犹在耳。织就青海的美好生态画卷,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叮咛;保护青海湖、保护青海生态环境,是青海省各族干部群众的职责所在,更是使命所然。

  如今的青海湖,水位连涨,大湖“王者归来”生态系统不断向好发展,生态价值日益凸显,为全面创建具有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和谐之美的国家公园和生态友好、绿色发展、文明和谐、人民幸福的现代化美丽家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美净好”, 展示青海湖新形象

  站在仙女湾的木栈道上远眺四周,水系、滩涂、水生植物等生态景观类型丰富,碧波荡漾,飞鸟翔集,呈现出典型的湿地风貌。

  “这里水质怎么样?”“鸟类有多少种?”“禁渔是怎么搞的?”围绕青海湖生态环境现状和保护工作,总书记问得很细。

  时隔一年,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又取得了哪些成绩?

  “截至目前,青海湖水域面积扩大到4625.6平方公里;旗舰物种普氏原羚得到有效保护,野外种群数量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不足300只恢复至2800余只;湿地指示性物种(水鸟)多样性实现增量达到97种(新发现灰头麦鸡和罗纹鸭);湿地关键性物种(青海湖裸鲤)实现增量,达到10.85万吨;草地综合植被盖度达59.7%、湿地保护率达69%、水质状况为优的比例达100%……”孙建青娓娓道来。

  去年以来,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实施青海湖湿地保护与修复、科研监测体系建设等18项重点生态项目,总投资达到1.8亿余元;建立滚动项目储备库,储备生态监测、保护修复、设施建设等3大类15项总投资约15亿元的项目,实现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项目纳入省发展改革、林草系统重大项目储备库,项目支撑能力有效提升。

  实施青海湖流域生态监测体系建设项目,在流域工程区范围内共设置276个生态监测地面定位监测站点,初步建立了覆盖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监测站点体系、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生态环境数据服务平台和项目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等,为生态保护和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有效数据技术支撑。

  青海湖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环湖湿地覆盖面积较广,这对于保护区开展日常巡护监测无疑是个挑战。去年10月,无人值守“无人机”落地青海湖,不仅能够成为保护区开展巡护监测工作的“好帮手”,也为青海湖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注入了活力。

  随着青海湖整体生态环境改善,该地区鸟类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水鸟的种群结构也有了一些新变化,在原来以雁、鸭和鸥类水鸟为主体的基础上,涉禽和鸻类、鹬类水鸟的种类和种群数量、栖息地均呈现增长和扩大趋势。

  采访感言:拧成一股绳,擦亮“金名片”

  青海湖是青海省的“金名片”,也是展示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

  采访中,记者深感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省直有关部门及环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省上下参与青海湖生态保护的积极性日益高涨。

  特别是随着在2019年启动的“保护青海湖、我是志愿者”行动的深入开展,多形式、多角度、多维度地传播了青海湖生态保护理念,带动了以社会团体和志愿者为主体的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保护青海湖的宣传和实践中来,进一步提高了青海湖生态环保的全民参与意识,生态文明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营造了生态环境保护人人参与、人人共建、人人呵护的良好氛围。

  吉科加是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伊克乌兰乡刚察贡麻村的一名生态管护员,主要负责仙女湾周边、刚察贡麻村域内的垃圾清理等工作。而在这之前,他也是一名保护青海湖的志愿者。“不管是当志愿者还是管护员,都是为了保护这里的一草一木。”

  “现在青海湖水位上涨了,湟鱼的数量增多了,鸟的种类和数量也增多了,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吉科加亲历了青海湖的点滴变化。

  在吉科加眼里,这些变化也得益于政府对生态环保政策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得益于环保理念的入脑入心。

  “青海湖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取得的成效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不断巩固拓展。”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嘱托,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踔厉奋发、笃行不怠,青海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采访中,感人的事很多,有的是像吉科加那样从志愿者转变为生态管护员,有的是从欣赏青海湖美景的参观者转变为青海湖保护的参与者,这种转变,不只是身份和角色的转变,更重要的是激发起全民的环保意识,广大群众纷纷加入到保护青海湖的行动中,身体力行,自觉扛起了生态保护的责任和担当。

  让我们携起手来,用爱心关注青海湖的生态环境,用热情传播生态环保理念,用行动肩负起环保责任,让保护环境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让生态文明之花在青海湖畔绚丽绽放。

(责编: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