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生态

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奋力推进西藏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发布时间:2022-08-08 10:19:00来源: 西藏日报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指出,坚持生态保护第一,把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作为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为抓手,努力做到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西藏现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面积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40%,涵盖了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产、自然景观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分布区域,对于贯彻落实生态保护第一,切实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着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奋力推进西藏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极其特殊的意义。

  一、西藏自然保护地涵盖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价值最高的区域,是落实生态保护第一的核心载体

  西藏自然保护地是世界上自然生态系统最完整的区域之一。40多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各级党委政府的不懈努力,西藏初步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102处,涵盖了森林灌丛、草原草甸、湖沼湿地、冰川雪山等自然生态系统完整的区域,保护了全国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高寒草原、冰川冰原,以及野生动植物集中分布区域和生境保持自然性原真性最好的区域。据不完全统计,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范围覆盖了西藏森林面积的20%、草原面积的73.58%、冰川面积的40%,还保护了湿地面积的68.75%。保护地内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种群和个体数量不断增长。

  西藏自然保护地是世界上自然景观最独特的区域之一。西藏自然保护地涵盖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玛峰、世界上最大最深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地球第三大冰原普若岗日、我国第二大咸水湖色林错、最大最集中的黑颈鹤越冬地、土林以及众多名川、湖泊、河流、草原等。

  西藏自然保护地是世界自然遗迹最精华的区域之一。西藏自然保护地包含了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横断山等山脉及主峰,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孔雀河、象泉河、狮泉河等源头流域,是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原真性和完整性最高的冰川雪山、江河流域、湖沼湿地、草原草甸、荒漠戈壁等自然遗迹最为精华的区域。

  西藏自然保护地是世界上野生动植物最富集的区域之一。在西藏自然保护地范围内分布和栖息的藏羚羊、野牦牛、黑颈鹤种群数量分别约占全球总数量的80%、90%、80%。保护地范围内有全球最大的藏羚羊产房——在80平方公里范围内同期产仔的藏羚羊超过10万只;有全球最大的野牦牛栖息地——在约500平方公里范围内同时栖息的野牦牛达数千头;有全球最大的黑颈鹤繁殖地——色林错及其周边湿地,以及全球最大的黑颈鹤越冬区域——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区域。另外,自然保护地还保护了西藏巨柏、红豆杉等众多珍稀濒危和特有植物的核心分布区域。

  二、西藏自然保护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为生态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有效保护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地构成了西藏核心生态保护空间的主体。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区生态保护红线的80.2%,具有重要的科研、教育价值,生态资源富集,是重要的生态系统、自然景观、自然遗迹、生物多样性集中分布区域。按照西藏建立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方案,珠峰、羌塘、冈仁波齐-玛旁雍错、雅鲁藏布大峡谷、高黎贡山、三江源等均已纳入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或已正式批准设立,西藏将建成国家公园示范区,成为全国国家公园数量最多、面积最大且占国土面积比例最高的省区。西藏实际管理的国家公园将达到6处,面积近40万平方公里,占全区现有自然保护地面积的64%,超过全区国土面积的30%。

  二是有效维护了高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自然保护地面积接近全区国土总面积的40%,使西藏乃至青藏高原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产、自然景观及其所承载的自然资源、生态功能和文化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西藏自然保护地是守护高原自然生态、保育高原自然资源、保护特有野生动植物资源和地质地貌景观多样性、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重要载体。多年来,西藏自然保护地不断发展,高原重要物种种群保持稳定增长。例如,藏羚羊种群数量由原来的约7万只增加至现在的超过30万只,藏野驴由原来的5万头左右增加到现在的14万头,黑颈鹤由原来的1000至3000只上升到现在的1万只,野牦牛增加至2万头以上;棕熊、狼、雪豹、盘羊、岩羊等野生动物恢复性增长明显,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生境等基本保持原始自然状态。

  三是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取得显著成效。西藏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是推进重大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抓手。多年来,西藏累计投入资金超过30亿元,在自然保护地开展了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管理能力提升、湿地保护与恢复、湿地生态补偿、沙化土地治理、野生动物致害补偿、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改善等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项目,在维持高原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提升生态系统功能、保护高原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是助力乡村振兴,为保障民生作出重要贡献。西藏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的农牧民,通过生态补偿、公益岗位、发展特色产业等增加收入,也增强了保护生态的获得感和荣誉感,积极投身生态保护当中。西藏自然保护地累计提供生态管护岗位7万余个,使农牧民就地就近实现就业、增加收入,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西藏积极探索在保护地内开展生态保护综合补偿试点,研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标准,设置生态管护岗位,完善森林、草原、湿地生态保护补偿和保护奖励机制,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路子。

  三、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努力做到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一)力争在保护地体系构建和保护载体优化上走在全国前列。一是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西藏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区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对于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确保生态良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积极通过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营机制、强化监督管理、完善政策支撑,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从而有效促进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修复、监测监管、公众教育、特许经营,逐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加大森林、湿地、草原、冰川保护力度,为西藏乃至青藏高原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永续发展提供重要生态支撑。二是大力推动西藏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作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核心载体,要不断优化,有序发展。要切实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统筹协调对接国土“三调”以及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科学确定自然保护地边界范围和管控分区,合理制定差别化管控措施,不断推动西藏自然保护地健康有序发展,力争在国家公园数量和面积、自然保护地总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自然保护地原真性和完整性指标、自然保护地生态质量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二)力争在区域生态系统治理项目建设和示范上走在全国前列。一是科学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与“三区三线”划定工作协调对接、深度融合,将西藏生态区位重要、自然遗迹珍贵、生态环境敏感脆弱、保护空缺的区域纳入自然保护地范围,实施最严格的保护,力争在草原、湿地、冰川、野生动植物等生态系统和物种保护率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二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修复的原则,加大冰川保护力度,加强重点流域土地沙漠化、荒漠化治理,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实施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力争在区域生态环境整体保护、系统治理的规模和质量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三是建立健全监测、评估和管理一体化的自然保护地治理体系。依托自治区级自然保护评审委员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梳理和研究各项法规、制度,构建统一的监测监管评估体系。通过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评估制度,强化自然保护地监测、评估、考核、执法、监管,形成一整套体系完善、监管有力的监督管理制度。将评估考核结果纳入各级政府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估评价指标体系,力争在自然保护地监测、评估和管理、生态保护修复区域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和生态修复项目效益评估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三)力争在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一是完善自然保护地制度体系。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国家公园相关法规规章及制度体系建设,增强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和规定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依据《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结合自身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实际,加强依法治“地”、依法管理,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区“一区一法”制定和实施,强化生态保护、机构运行、宣传推介、特许经营等,力争在自然保护地地方立法、制度体系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二是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模式。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各级政府分级负担自然保护地建设和发展管理资金,并纳入本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以落实。按照自然保护地的规模和管护成效加大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的投入,力争在生态补偿资金使用效率、单位资金取得生态效益、完善落实生态补偿机制、让群众在生态保护与建设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四)力争在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和维护国家生物安全上走在全国前列。一是加强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大力开展生物资源全面普查,制定生物资源目录,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优先区域的生物资源调查、监测和评估,开展全区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等生物资源普查工作,逐步系统掌握生物资源、生态系统功能及生物种群变化规律。加快建设珍稀濒危动植物繁育基地,加大珍稀、特有资源与地方特色品种收集保护力度,抢救性收集保存稀有生物遗传资源,争取在珍稀濒危特有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率、栖息地保护面积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二是切实维护国家生物安全。生物安全关乎人民生命健康,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乃至重塑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加强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动植物疫情疫病防控和救治能力建设,全面提高生物安全保障能力,力争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及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要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加强系统治理,积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把西藏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成青藏高原生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的示范区,自然保护地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大自然保护展示、生态文化的传承区,为着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努力做到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为西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点燃健身热情 点亮健康生活

    今年五月,以“展现新时代昌都风采 喜迎二十大胜利召开”为主题的昌都市第一届全民运动会顺利召开。此次全民运动会既是对昌都全市体育运动水平的一次大检阅,也是一场展现昌都人民精神风貌的体育盛会。 [详细]
  • 西藏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学术研讨会召开

    近日,西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调查规划院,在昆明共同举办了以“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修复 推进西藏草原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西藏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学术研讨会。[详细]
  • 拉萨南北山绿化“我在西藏有棵树”公益项目启动

    6日,由拉萨南北山绿化指挥部办公室、自治区民政厅主办,西藏自治区慈善总会承办的拉萨南北山绿化“我在西藏有棵树”公益项目在拉萨南山公园正式启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