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文物“活起来” 西藏完成了很多工作
10月8日,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举行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文物事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公布,目前,西藏全区已调查登记的各类文物点4468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373处,可移动文物达51万件。
近些年,西藏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施西藏历史文化挖掘工程,深化文物研究和考古成果的整理、阐释和转化,让文物“活起来”。
众所周知,让文物“活起来”的核心是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的传播水平。其中,观众的需求,就是文物“活起来”的基本要素之一。例如,在2022年7月,历时5年的西藏博物馆新馆在拉萨开馆,共有2700余件(套)文物展出,其中有600余件(套)文物首次展出。西藏博物馆为了更好地宣传介绍西藏文物,根据少年儿童的认知特点,在儿童体验馆开展了体验藏文书法、触摸仿制文物、藏式建筑拼图等活动。据来自拉萨第七中学的边巴同学介绍,体验有很多新奇感,考古体验也让他埋下了考古梦想的种子。
拉萨的西藏牦牛博物馆,是我国唯一一座以牦牛和牦牛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自西藏牦牛博物馆开馆7年来,通过多渠道征集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捐赠,文物及标本藏品数量已达7070件(套)。截至2022年5月中旬,西藏牦牛博物馆共接待参观者达90余万人次,线上展览观众量达56万人次,先后举办了25场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展览,激发了广大参观者参观西藏牦牛博物馆的兴趣……“活起来”的文物不但丰富了民众的生活,还给广大观众带来了知识和享受。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物考古工作和博物馆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2022年7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老专家回信,进一步指出了博物馆的发展方向和历史责任。
在西藏,为了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西藏各级文物单位协同国家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工作,特别是在西藏文物保护基础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绩。
据统计,十年来,西藏文物保护基础工作取得明显提升,印发《西藏自治区边境地区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大昭寺、扎什伦布寺等一批全国重点文物单位保护规划;成立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藏工作站和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实施30个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和布达拉宫、罗布林卡等监测保护项目;在资金投入方面,国家累计投入资金17.16亿元,实施131个文物本体保护维修项目,西藏自治区财政投入资金4亿元,实施86个文物本体保护维修项目,极大改善了西藏文物的保护状况;在文物考古发掘研究方面,西藏自治区文物局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研究,印发《西藏考古工作规划(2021—2035年)》……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技术在西藏的文物保护工作、博物馆建设等领域广泛应用。西藏各级文物部门不断深化文物研究,并对考古成果进行整理、阐释和转化,加快推进建设文物资源数据库和数字布达拉宫、智慧西藏博物馆等5G+智慧文物项目,研发文化创意产品211类1370种等。
目前,西藏正持续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在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之路上努力前行。(中国西藏网 文/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新时代西藏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文物事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全区已调查登记的各类文物点4468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373处,可移动文物达51万件。 [详细] -
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保护
日前,记者从2022年西藏自治区文化工作会议上了解到,2021年,西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工作成效显著,新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7项,启动首批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工作。[详细] -
走进“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
来过西藏的人总说“无阿里,不西藏”,也有人说“阿里是西藏的西藏,是人类灵魂最遥远的流浪”,这些带有诗意的赞美,皆因为这里拥有着足以震撼人心的独特高原自然风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