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生态

“长江禁渔”,青海这样行动!

发布时间:2022-11-09 15:33:00来源: 青海日报

  长江被誉为我国淡水渔业的摇篮、鱼类基因的宝库,“长江禁渔”的决策是“为全局计,为子孙谋”。那么作为地处长江源头的青海省,在其中又应该如何担当?

  “调查和保护好源头水生生物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青海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阎高峰说。

  今年是“长江禁渔”的第二年,为更好开展“长江禁渔”各项工作提供数据支撑,继2021年10月,青海省农业农村厅部署“长江青海段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生生物资源本底调查项目”后,今年6月中下旬,青海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联合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长江青海段3州9县长达1200余公里,流域面积16.8万平方公里,长江源区的沱沱河、楚玛尔河、通天河等水域,开展水生生物资源监测、本底调查和水质监测工作。

  资源本底调查

  海拔5000米之上的守护

  历经了一周的跋山涉水,6月22日晚,青海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青海省渔业环境监测中心)一行9人终于到达此次水生生物资源监测、本底调查和水质监测工作的最后一段水域目的地——通天河。从天蒙蒙亮出发走到天黑,这样“两头不见日”的路程每过两天就要走上一次。此行,团队穿过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翻越昆仑山,跨过沱沱河,走过地形复杂、泞泥曲折的砂石路,再经过楚玛尔河,最后到达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随着海拔从5000多米缓降到4000多米,一行人因缺氧导致的各类身体症状也随之得到缓解。

  “现在的状态已经很畅快了,在沱沱河的时候步伐稍快都觉得胸口生疼,呼吸困难。”团队领队人青海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工程师李柯懋回想起和队员们在沱沱河、楚玛尔河等长江源头干、支流和主要河流交汇处、河湾、河滩等典型水域开展野外工作时的情形打趣道。

  经过一夜休整,23日,团队来到玉树州境内长江干流通天河水域,就当地鱼类资源结构、分布区域、生存环境和生境特点以及浮游动植物、底栖动物状况等多个方面开展详细调查记录,这次作业又是整整一天,风雨交加的夜晚让队员们记忆深刻……

  下河、撒网、采水样、捞鱼进行鱼类生物学数据测量,采集河流浮游动植物和底栖动物,利用水质检测设备,检测水体元素含量、评价水质质量……野外作业实属不易,但所做的工作也是不虚此行。“今年我们先后监测长江源区、玛柯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设置监测点位21个,监测水质指标17项及鱼类、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底栖动物。除调查到以往品种小头裸裂尻鱼、细尾高原鳅、裸腹叶须鱼、软刺裸裂尻鱼,还调查到了大渡河软刺裸裂尻鱼、麻尔柯河高原鳅等共6种土著鱼类600余尾,未发现外来鱼类。长江青海段土著鱼类丰富,渔业生态环境基本保持原生态。”李柯懋介绍。

  一份份珍贵的野生鱼类标本、活体鱼类测量数据、水质、浮游动植物、底栖动物样本、调查影像资料的背后,是团队夜以继日克服种种困难的缩影,期间也是收获满满:为多种长江上游特有珍稀濒危土著鱼类建立物种名录,确定物种分布区,划定重点保护水域。

  阎高峰告诉记者:“联合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启动青海省长江流域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生生物资源本底调查,全面掌握了长江源头鱼类组成、结构、生境和资源变化、受干扰程度和禁捕成效,弥补了近30年来长江青海段鱼类调查的空白。”

  水生生物丰富

  高原原生态的写真集

  2021年玉树市民在玉树市区巴塘河拍摄到两只水獭捕鱼的画面,以前在巴塘河鲜有水獭活动的踪迹,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市区记录到水獭高频次活动影像,并且呈现出稳定的活动节律,表明这些区域已成为水獭的固定活动地点。

  “水獭以前只听老人讲过,这两年我亲眼见到巴塘河边有越来越多的欧亚水獭出现。”玉树市民拉巴才仁是一位摄影爱好者,在巴塘河第一次见到水獭后,每天早上7点去蹲守,一连跟拍了一个多月。

  水獭属国家二级保护濒危物种,作为淡水食物链的顶端物种,水獭需要大量的鱼群作为食物,这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直接作为河流健康程度的评判标准。水獭的出现反映了巴塘河水环境得到改善,鱼类数量增多,为水獭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今年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在进行长江源水生生物本底调查中,发现了“消失”30年之久的珍稀鱼类——黄石爬鮡和中华鮡。

  说到这两年水生生物资源的调查情况,青海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王国杰如数家珍,“2021年我们调查到鱼类有:小头裸裂尻鱼、裸腹叶须鱼、细尾高原鳅、修长高原鳅、硬刺齐口裂腹鱼、软刺裸裂尻鱼,其中硬刺齐口裂腹鱼首次采集到鱼类样本,通过持续开展渔业环境监测表明,近两年整体水质检测结果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及地表水Ⅱ类标准。”

  青海省地处高原,保护好长江源头水生生物多样性成为青海省禁捕工作中的关键,青海省也在努力为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做出源头贡献。

  素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川陕哲罗鲑是青海省唯一的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今年8月,随着16尾川陕哲罗鲑被放流进原栖息地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玛柯河,至此,十八年来寻无踪迹的珍稀鱼种川陕哲罗鲑,重回到繁衍生息的玛柯河水域。

  “接下来,我们将除采取环境DNA持续监测等手段,对川陕哲罗鲑在玛柯河流域的存活情况进行检测和评估外,还将积极与国内相关水产研究机构加强合作,开展川陕哲罗鲑引种、人工驯养和繁育等科技攻关工作,扩大川陕哲罗鲑在玛柯河流域的种群数量。”王国杰告诉记者。

  除此之外,长江源土著鱼类人工繁育技术取得突破。2020年和2021年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与水利部长江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展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小头裸裂尻鱼人工繁育试验,科研工作人员在长江南源搜集性腺成熟度良好的亲鱼,原位进行了人工挤卵、采精,实施湿法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目前经过人工授精、孵化后的2278尾鱼苗在循环水车间鱼苗培育池中游动活泼、长势良好。小头裸裂尻鱼人工繁殖成功为研究长江源水生态系统、水生物保护具有较高的指向性价值。

  共建保护格局

  孕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在长江源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日夜巡护在通天河畔,以最朴素的爱、最虔诚的心守护着母亲河最初的纯净。今年夏天,记者跟随水生生物监测的工作人员来到通天河,遇到这支长江上游最大的协助巡护队伍——玉树州称多县长江禁渔协助巡护队。

  “我们每天沿河巡护,清理河岸垃圾、禁塑减废的同时主要是检查有没有捕鱼或钓鱼行为,发现情况及时向渔政执法部门报告。”戴着“护鱼员”红袖章的歇武镇长江协助巡护队的队长索昂普措说。2021年3月,称多县长江禁渔协助巡护队正式成立,索昂普措自愿报名,成为该县251名协助巡护员之一。“我们全队有26名队员,按照所在村社划分巡护范围,最长的23公里,最短的4.5公里。”

  青海省长江流域藏族群众占当地总人口的98%,他们尊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自觉保护野生动物的良好传统。“尽管巡护这么长时间,这里没有发生过一起非法捕鱼的事件!”索昂普措说。零发案率,与他们的工作也不无关系。巡护队员们同时也是义务宣传员,走村入户、走街串巷宣传长江禁渔政策,是他们的日常工作之一。

  据玉树州农牧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局长吴海勇介绍,“玉树州地处三江源的核心区,具有‘中华水塔’这独一无二的生态战略地位,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如今,长江‘十年禁渔’已深入人心,‘不捕鱼、不售鱼’在玉树已形成‘村规民约’。”为了进一步做好长江巡护工作,玉树将沿江乡镇的516名草原生态管护员纳入到巡护长江工作中,组建护鱼员队伍,网格化管理工作做到了竖向到底,横向到边,齐抓共管。

  而玉树只是青海省实施长江禁渔网格化管理措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了解,为进一步细化加强长江禁渔网格化管理措施,青海省将长江流域40个乡镇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范围,对一线1310名协助巡护员开展常态化培训指导。为了增加协助巡护队员的认同感、责任感,更好开展日常的巡护工作,青海省积极开展2021年度长江流域禁捕水域渔政协助巡护优秀队伍和队员评选活动,鼓舞士气、提振精神,让每一名巡护员因为不平凡的工作而深感光荣。

  同时,青海省各地农业农村部门积极开展涉渔经营场所检查、禁捕重点水域巡查等各项工作,组织协助巡护队员开展长江青海段的垃圾清理、河道巡护等工作,有力维护了长江源区的禁捕秩序。截至10月底,全省累计出动执法人员2.5万余人次,开展部门间联合执法117次。检查水产品销售经营点564次,渔具销售店137次,农贸市场、商超1.6万余次,餐饮单位3.1万余次,监测电商平台(网站)4365个次,对电商平台开展行政指导33个次。

  今年上半年,青海省启动“渔政亮剑2022”系列专项执法行动,巩固禁渔秩序,夯实禁渔成效,最大限度保护长江源区生态环境,加强长江流域青海段交界水域禁捕执法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捕捞及其利益链条的违法犯罪行为。“各地农业农村综合执法部门在开展日常执法巡护工作的同时,积极联合当地公安、市场监管、林草等部门开展‘打非断链’‘清风行动’等专项行动,对涉渔违法行为和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严打击,长江禁捕秩序得到进一步巩固。”阎高峰介绍,“目前,青海省长江流域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重点水域实现全面禁捕,保护区建设和监管能力显著提升,保护功能充分发挥;重要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重点地区的环境修复取得实质性进展,水生生物资源恢复性增长,沿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共识,共抓大保护格局基本形成,阶段性成效开始显现。”

  本文图片除署名者外,均由本报记者谭梅、通讯员李文君摄

(责编: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