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类和谐美入人心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位于地球第三极的青海,就是这大美的“集大成者”。冰川湖泊、森林草原、湿地沙丘、河谷幽峡……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以千万种姿态融合汇聚,滋养着生灵万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过去十年我们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美好的生态环境,一直是青海最亮眼的底色,也为美丽中国画出壮美篇章。一直以来,青海全面推进生态安全、绿色发展,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三江源国家公园已设立一周年,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全面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进入创建阶段,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蹄疾步稳。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青海干部群众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始终把生态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随着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青海野生动物数量持续增加,生物多样性有效恢复。通过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大数据中心监测平台,可见秋日树林草甸层林浸染、雪山在望、溪水潺潺,交织出金黄红白蓝绿错落的美景,岩羊、野驴、原羚、猎隼不时出没,于静谧之中增添了动感。
风景如画、万类和谐的美好生态将“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的意识,化为青海各族干部群众越来越坚定和自觉的努力与行动,生态保护力度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三江源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实现“双缩减”,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提高11%、30%以上,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可可西里地区藏羚羊种群数量从不到2万只增加到7万余只,雪豹在青海的种群数量达到1200多只,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到10.85万吨,是保护初期的42倍。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青海,拥有森林、草原、湿地、冻土、冰川等多种固碳资源,是巨大的碳汇盈余地。我们深刻领悟胸怀“国之大者”的政治意义,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好丰富的清洁能源禀赋,坚定不移深入推进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把青藏高原打造成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让绿水青山发挥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走出一条既可持续又符合青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让生态文明的美好更深入人心。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绿水为墨执青笔 描绘生态新图景
在日月山下,湟水河上游,有一座被赋予“茶马商都”美称的文化古城——西宁市湟源县,这里既是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之一,也是青海省首个获此殊荣的县区。[详细] -
格尔木市:践行政治监督 护航生态文明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纪委监委立足职能职责,做深做细做实政治监督,督促各级党组(党委)切实扛起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以铁的纪律守护绿水青山,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纪律保障。[详细] -
心怀“国之大者”争做“行之实者”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沙龙滩大草原上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骑着一辆摩托车,16年如一日,驻守平均海拔3500米的黑河源头无人区,守护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