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云南分享极小种群物种保护经验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期间,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近日在大会中国角举办主题边会,通过一系列优秀案例,向来自全球的参会者宣介极小种群物种保护的经验及成果。
云南位于中国西南,毗邻南亚和东南亚,多山的地形、多样的气候孕育了丰富的生物物种,拥有中国一半以上的动植物种类,保存了一大批古老、特有物种,是全球的生物多样性宝库之一。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与人类活动干扰,云南物种多样性和脆弱性并存,一些物种种群数量少、分布狭窄,濒临灭绝风险,拯救保护迫在眉睫。
2005年,云南在全球范围内创新性提出“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理念;又于2010年出台并实施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和紧急行动计划。10余年间,云南以极小种群物种为突破点,积极探索极度濒危物种抢救性保护的有效措施与方法,形成了相对完备的极小种群物种保护理论和实践体系。
极小种群物种指地理分布狭窄、种群数量和种群规模极少,低于最小可存活种群而濒临灭绝的物种。
云南是中国亚洲象的主要分布区,目前境内约有300多头亚洲象。1976年,云南的亚洲象仅不足150头。现阶段,在全球亚洲象数量减少的大趋势下,云南亚洲象种群正进入快速增长期,象群出现“婴儿潮”。尽管如此,云南亚洲象的种群数量仍较少,被列为“极小种群物种”予以优先保护。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万勇介绍,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现正有序推进。他坦言,实现亚洲象种群的可持续发展仍面临众多现实问题。人象和谐既是科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该省愿与全世界大象保护、科研机构合作交流,共同探索实现人象和谐的有效途径。
西黑冠长臂猿是主要分布于云南的一种长臂猿,以极小种群形式存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学龙介绍,云南目前在有西黑冠长臂猿分布的地区建有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县级自然保护区,89%的西黑冠长臂猿群体得到有效保护。
濒危物种滇金丝猴仅分布于中国云南和西藏。近40年来,云南一直致力于滇金丝猴的保护研究,经不断探索,初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科研机构、NGO、社会企业和基层保护单位多方参与的保护模式。2019年,在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的指导下,云南成立首个滇金丝猴的全境保护网络。滇金丝猴数量从1400只增长到3300只。大理大学副研究员黄志旁表示,滇金丝猴是过去40年被成功保护的物种之一。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孙卫邦介绍说,云南还成功抢救性保护了一批濒临高度灭绝风险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漾濞槭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漾濞槭的“抢救性保护”和“系统研究”成效显著。目前调查共发现野生漾濞槭12个分布点577株,并通过建立保护小区使其得到了较好的就地保护。同时,人工成功培育了漾濞槭苗木51600余株,开展了近地保护、迁地保护、种群增强和回归等综合保护工作。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杨文忠表示,很高兴看到极小种群物种的概念及其拯救保护行动正在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可和支持。过去10年的极小种群物种保护实践表明,一批濒临灭绝的极小种群物种得到了有效拯救,一套极小种群物种保护的方法体系日臻完善。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副司长周志华表示,中国政府在珍稀濒危物种,特别是极小种群物种拯救繁育方面,通过采取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拯救措施,取得了十分出色的成绩。云南最早提出极小种群的概念,并在这里分享的优秀案例,希望云南保护极小种群物种的优秀案例能为国际社会共同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中国实践经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云南西双版纳2022年水产种苗生产近90亿尾
记者12日从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宣传部获悉,该州2022年水产种苗生产量近90亿尾,占云南省总量的53%,位列全省第一。 [详细] -
云南2207个抵边自然村通邮
记者5日从中国邮政云南分公司(以下简称“云南邮政”)获悉,截至11月30日,云南省已有2207个抵边自然村实现通邮,有效解决了农村邮政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在促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中贡献了邮政力量。 [详细] -
焦点访谈:保护生物多样性 中国在行动
12月7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二阶段会议即将在公约秘书处所在地——加拿大蒙特利尔开幕,中国将继续作为主席国,领导大会实质性和政治性事务。[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