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研人员在喜马拉雅地区发现2个哺乳动物新种
记者8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蒋学龙课题组与安徽师范大学等单位合作,在长尾鼩鼱属分类和系统演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这一研究在喜马拉雅地区发现2个哺乳动物新种以及一个待描记新种。
图为雪山大爪鼩鼱生态照。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供图
长尾鼩鼱属隶属于哺乳纲鼩形目鼩鼱科,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及其相邻的高黎贡山,是喜马拉雅地区最为常见和最具代表性的鼩鼱科动物。由于长尾鼩鼱属分布区交通不便,采样困难,该属分类体系长期存在争议。已有分类体系认为长尾鼩鼱是一个单型属,仅包含1个物种大爪长尾鼩鼱(S. nigrescens),2个亚种(S. n. nigrescens和S. n. minor)。
为了厘清长尾鼩鼱属的分类与系统演化过程,研究团队在喜马拉雅-高黎贡山地区开展了深入的调查,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数据对该属的分类和系统演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长尾鼩鼱属共包含5个主要分支,其分化均已达到物种水平。其中两支分别代表着已知的两个亚种:S. n. nigrescens和S. n. minor,由于S. n. minor体型明显偏小,遂将其提升为有效种:小大爪长尾鼩鼱(S. minor)。
同时,研究人员发现,两个分别采自西藏墨脱海拔2100-2830米地区和林芝海拔2560-4200米地区的标本皆单独聚成一支,且在形态明显区别于其它支系,遂将其描记为新物种:墨脱大爪鼩鼱(Soriculus medogensis)和雪山大爪鼩鼱(Soriculus nivatus)。此外,另有采自墨脱海拔2100米地区的一标本单独聚成一支,其体型大于小大爪长尾鼩鼱但显著小于其它3个物种,也应代表着一个未被描记的新种,但由于标本较少,研究人员将在获得更多标本后再对其进行正式描记。
研究还显示,长尾鼩鼱属起源于中新世晚期,并在更新世早期发生了快速分化。研究强调,喜马拉雅地区小型兽类多样性可能仍被严重低估,相关调查和研究急需加强。
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动物学专业期刊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上。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2023第四届跨喜马拉雅国际公路自行车极限赛新闻发布会召开
10月8日,2023第四届跨喜马拉雅国际公路自行车极限赛新闻发布会在拉萨召开。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赛事组委会副主任曲达介绍了相关情况。 [详细] -
第三届中国西藏“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发布《林芝倡议》
第三届中国西藏“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5日发布《林芝倡议》,呼吁深化环喜马拉雅地区国际合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享发展合作成果。 [详细] -
第三届中国西藏“环喜论坛”:规模规格创西藏外事活动历史新高
第三届中国西藏“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新闻发布会5日晚在林芝举行。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