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教育

36所试点高校开启“强基计划”报名通道

发布时间:2020-05-19 09:24:00来源: 中新社

  18日起,2020年高考正式进入最后50天倒计时。

  疫情之下,今年的高考有了很多特殊变化,诸如考试时间延期一个月、考场要有防护隔离设施、艺考初选形式改变、强基计划开始试点等等,在这最后的冲刺阶段,关于今年高考的一些变化,考生和家长需要了解。

  2020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071万,全国高考时间为7月7日至8日(北京高考时间为7月7日至10日)。目前,全国31个省份的高三年级学生均已返校复学。

  根据3月底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 稳妥做好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今年高考,各地要对考试招生场所逐一进行消毒,保证环境卫生和良好通风;考点应配备充足防疫物资,设置具备防护隔离措施的特殊通道、专用隔离考场和备用考场;要对考务人员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疫和考试安全培训,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同时还要加强应急准备,并安排好高考后的有关考试,如艺术类专业现场考试、“强基计划”学校考核等。

  1月15日,教育部公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原有高校自主招生方式不再使用。

  目前,36所试点高校均已发布“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并开启了报名通道。

  “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专业方面,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如国防科技大学安排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和物理学专业招生,共计划招录60人。

  录取方式上,“强基计划”改变此前自主招生以学生申请材料为依据和“降分录取”的做法,把考生高考成绩作为重要依据,将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折合成综合成绩,根据考生填报志愿,由高到低顺序录取。其中,高考成绩的占比不得低于85%。

  招生程序方面,随着高考时间的推迟,“强基计划”也推迟了原定的日程安排。根据目前的流程,5月初,试点高校发布招生简章,考生开始网上报名;7月,所有考生参加统一高考,高校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按一定比例确定参加学校考核的名单;8月初,高校组织考核,折算综合成绩并进行公示,择优录取。

  2020年全国艺术类专业报名人数达到117万,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有关高校均推迟了艺术类专业校考工作。

  3月12日,教育部召开视频会议,对2020年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工作进行了部署。

  根据安排,鼓励高校采取考生提交作品、网上视频面试等非现场考核方式进行考核。对于专业性强且拟继续组织校考的高校,鼓励先对报名考生进行初选,在高考后再组织现场校考。

  目前,全国各大艺术专业学校、综合类高校艺术专业校考都已经延迟,部分院校已公布调整方案。有媒体梳理,变化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取消专业校考。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将采取部分专业取消专业校考,直接按照高考成绩择优录取,或是同时参考省级统考成绩。

  ——线上选拔。上海音乐学院对音乐表演专业采用“远程网络面试+线上提交视频资料”的办法;北京电影学院将朗诵、舞蹈、演唱、演奏等各类技能型考核项目,由现场面试方式改为考生按要求采集考试过程视频并通过网络提交的方式。

  ——延期校考。中央戏剧学院部分专业由于专业特性和学校对生源选拔的特殊要求,将延期组考,并尽最大努力压缩考程。

  据教育部介绍,今年共有199所高校组织线上考试录取或初选,目前已有168所高校组织完成线上的考核(占校考高校的84%,涉及考生163万人次)。高考后,将有72所高校在初选的基础上再组织对考生的现场考核。

  除上述考试之外,高校体育类专业统一考试也受到了影响。

  辽宁省招生考试办公室14日发布公告,鉴于疫情防控形势变化,决定推迟辽宁省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体育专业省统一考试,考试时间暂定5月底开始,具体安排视疫情防控形势另行通知。

  13日,海南省考试局终于确定,普通高考体育类专业考试于5月27日至5月31日举行。

  江西、河北、上海等省市也于近日公布了推迟后的高考体育类考试时间安排。

  体育类统考的总体框架一般为“身体素质+专项技术考试”,由于专项技术考试项目多为室内项目,上海暂停了专项技术考试,该项成绩均以满分25分计入总分;身体素质考试项目的考试内容及各项分值维持不变。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强调,此方案仅在2020年本市普通高校体育类专业统一考试中执行。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