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教育

专硕停招,我险些够不上名校的门槛

零零 发布时间:2020-11-09 13:41:00来源: 中国青年报

  对所有考研人来说,10月31日是个特殊节点。这一天,考研正式报名结束,当屏幕上显示“报名完成”的字样时,意味着报名前内心的所有纠结、挣扎都已尘埃落定,接下来要么勇往直前,要么铩羽而归。同时,这也意味着你终于和心中那所“Dream School”产生了联系,即使这种联系是单向、未知甚至充满个人忧怯的。当然,看到自己的名字和“Dream School”出现在一起,还会给人一种“我一定属于这里”的勉励和笃定。

  今年是我第二次考研。头一次像是邂逅初恋,铆着蛮劲儿对遥不可及的目标大声呐喊、奋力追求;第二次像是老友相见,透着隐秘的熟悉感。

  依然记得,一战失利后,在所有热情和努力都挥洒干净,却并未如愿以偿时,我无数次质疑报考名校的决策是否有误。当初一年多的备考,我早就将“名校读研”化进人生理想,也从未想过假如放弃这个信念,我究竟该往何处去。正是如此,一战失利后,我几乎没有任何迟疑便投入二战的备考中,即使调剂收到其他学校复试邀请,也抱着“读书不能将就”的心情拒绝了。

  调剂系统开通那天,我发了条朋友圈:在最想读书的时候报最好的学校,结果在该收获的瞬间一无所得。如果存在运气守恒定律,不知道要用什么程度的好运才能弥补这半年来的惴惴不安。

  当时收到很多研友的鼓励和共鸣,其中不乏说要一起再战成为“人大男孩女孩”的伙伴,但到了二战报名时,不少人找了工作,或是换了学校,只有我继续原来的选择。

  没成想,更大的挫败还在后边。今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发布公告,明确2021级全日制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仅招收推免生源,统考阶段仅招收非全日制定向就业生源。当时,不少关心我的研友发来问候,确认我的心情。那时我从冗长的新闻史的背诵中醒过神,“啊,专硕不招了,学硕(学术型硕士)呢?那我呢?”脑子里还没形成完整想法,眼泪就先一步掉了下来,真是身体比意识更敏感更诚实啊。我花了两个小时调整心情,迫使自己进入放空状态,“至少要把今天的书背完啊,又不能不考”。

  我一边给研友回话,一边在纸上写下“车到山前必有路”之类老掉牙的俗语,贴在笔记、书和墙上。比起第一次面对失败的窘态,我希望这次遭遇挫折,自己看起来能顽强一点,至少看起来不那么狼狈。因为我小时候读过的名人故事中,顽强是通向成功的必备品质。

  之后我一直在思考要不要换学校,在全国第一的新闻学院和能够考上的新闻学院选项中,我暂时向后者妥协。就这样,我选择了位于南京的另外一所新闻名校,选择原因无他,城市好,学科实力也很强,而50余人的招生名额更是格外友好。只是过了不久,这所新闻学院也宣布全日制新闻与传播硕士停招的消息。幸好,我前后只准备了6天,心情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悲痛,只是在得知消息后迅速确认了考研剩余天数,重新决定换回人大,报考学硕,由于中间相隔时间短,换学校这件事情竟像从未发生过一样。经历过这些波折,最后我决定再度选择人大,报考学术型硕士后,我反而有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兜兜转转还是你,我的“Dream School”。

  这段时间,“内卷”成为流行词,“万物皆卷”被不少同龄人引用讨论,有关“读研”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以及就业难等问题,引起极大关注。但对于包括我在内的诸多年轻人,其实没什么要去争辩的地方。现实中,对大多数人而言,不是所有的愿望,都有充分选择余地,只有通过知识的阶梯,一点一点努力,才能增加改变命运的机会。比如先进入理想的学校,然后才能谈论选择怎样理想的工作,规划自己的人生。

  当下,即便有吐槽抱怨,往往也是发泄焦虑情绪,比如困惑于自己能否顺利上岸,中间偶尔还会憧憬读研后的意气风发。其余时候,还是转头拿起眼前的书本,这是我目前唯一能做的,也是必须要做好的事情。即使我明确知道翻过一山还有一山,但仍然抱着“失败了很多次也没关系,只要成功了一次就好”的信念,希望不远将来,这场奋战能有个好结果。

(责编: 常薇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