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青稞博士” 继续勠力前行
今天西藏人民吃的每一口糌粑,或许都有他的科技贡献;农民每一张丰收笑脸的背后,或许都蕴藏着他辛勤的汗水,他就是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原党委副书记、院长、“青稞博士”尼玛扎西,就是这么一个最懂青稞的人,这么一个惠及雪域高原上百万农牧民群众的人,却在今年9月5日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下乡途中,不幸因车祸去世,享年55岁。呜呼哀哉!西藏历史上的第一个农业博士、国家青稞专项首席科学家,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伟大的事业,离不开科学的理论为指引;伟大的梦想,需要强大的精神来指路。为表达全区各族人民对尼玛扎西的深切哀悼,全区干部群众广泛开展向伟大学者尼玛扎西艰苦奋斗、忘我工作的干事创业精神学习,缅怀逝者,化悲痛为力量,勠力前行!
“我是农民的儿子,农民的儿子爱农民、农民的儿子爱农业、农民的儿子爱农业科学……”这是2019年4月8日,康巴卫视采访尼玛扎西时,他反复在节目中提到的一句话。
“青稞穗粒空瘪,有时只能喂牲口,亩产只有75公斤左右。”尼玛扎西生前接受采访时曾回忆说。于是专修农学,帮助老乡解决温饱、脱贫致富成为尼玛扎西的一个心愿。就这样尼玛扎西开启了潜心学习、艰苦奋斗的一生:1985年被选送到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进修一年;1992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前往加拿大萨省大学进修深造一年的机会;1996年,在中国科学院硕博连读,仅用四年时间就获得博士学位,成为西藏首个藏族农学博士……在他发表的数十篇国际权威学术论文中,很多成功的研究成果,在西藏高原山地得到了充分验证和承续。
没人能说得清,尼玛扎西在区区一块青稞地里种下了多少农民的希望。在青稞育种道路上的35个年头,尼玛扎西带领团队先后培育出“藏青148”“藏青690”“藏青2000”等16个适用于青藏高原不同生态区种植的青稞新品种,研制了12项西藏农作物标准化栽培技术,实现青稞亩产从75公斤增长至500多公斤,为西藏自治区粮食总产量突破100万吨、全面确保全区2020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身体不好,但工作总能干到最好。下乡时,尼玛扎西总是随身携带一个药箱,箱子里装的是给自己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然而工作时的尼玛扎西经常一头扎在青稞地里忘乎所以,数次差点晕倒。这些年,时常有人会问他:“你回国后不后悔?”尼玛扎西总是摇摇头,“我的根在祖国,是党的政策让我从连一句汉语都不会说的放羊娃,一步步成长为西藏农业界的第一个藏族博士,我回来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尼玛扎西是清贫的,也是富有的。在他工作过的地方,人们仍然记得他的故事。“冬天,院长总是穿着那件黑色的长羽绒服,裤腿上全是灰。有时在地里用手挖土示范,指甲里都是泥;有时,突然接到电话,要从乡里直接赶去参加学术会议,院长就下车拍拍裤脚,用水管冲掉鞋上的泥巴。”跟了尼玛扎西十几年的司机明久回忆说。
缅怀,致敬,更需要接力。马克思说过,“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和平年代没有硝烟,但一个个像尼玛扎西这样的普通人一直在为群众温饱、脱贫攻坚执著地奋斗着,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默默无闻地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他们,就是这个时代的伟大人物。他们的精神,与战争年代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一脉相承!向尼玛扎西学习,就是要学习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笃行报国之志,始终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努力在本职岗位忠诚履行使命,写下俯仰无愧的人生篇章。
向“青稞博士”尼玛扎西致敬!向无数为了西藏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忘我努力的人们致敬!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尼玛扎西:鞠躬尽瘁为科研
西藏自治区科技厅副厅长钟国强曾经与尼玛扎西共事20多年,从没见尼玛扎西有过节假日与周末,不下乡不出差时,一定能在办公室里找到他。[详细] -
尼玛扎西论文写在大地上的“青稞博士”
1966年,尼玛扎西出生于扎囊县杂玉村。由于土地贫瘠,杂玉村的村民们辛苦劳作一年后仍然不能实现青稞自给。[详细] -
西藏自治区农科院干部职工追忆尼玛扎西
尼玛扎西院长的先进事迹在全院引起了强烈反响,尼玛扎西院长是西藏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雪域农科人的楷模,是我们的榜样,是和平年代的英雄。[详细] -
尼玛扎西的“疯狂英语”
为什么对学英语如此痴狂?尼玛扎西说是为了早点读懂那些先进国家关于农业科技方面的论文、期刊和书籍,同时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继续深造,以便将来更有用武之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