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西藏民族中学开展“南通有家”系列活动
图为南通西藏民族中学学生听老红军讲革命故事。 图片由南通西藏民族中学提供
“卓玛,东西收拾好了就出来,我和爸爸一起来学校接你回家过年了。”
“妈妈,您等下,我马上就好。”
2021年2月7日,南通西藏民族中学寒假的第一天!南通西藏民族中学宿舍里,七年级的藏族学生卓玛一边忙着收拾自己的书包,一边用微信和结对的南通妈妈对话。
十分钟不到,提着自己的书包和精心为南通家里妹妹准备的礼物,卓玛走出宿舍楼,朝校门口一路奔去,眼神里是满满的幸福和期待。
其实,这一天,和卓玛一样,留校过年的很多藏族学生,都被结对的爸爸妈妈接回了在南通的家。
这一次的团聚源于南通西藏民族中学一次公开的招募活动。
2021年春节前夕,全国各地相继下发了“就地过年”倡议,南通西藏民族中学全体师生积极响应号召,就地过年。为了让这些在异乡求学的藏族学子感受到家的温暖,过一个幸福的团圆年。2020年12月11日,南通西藏民族中学再次公开向社会招募爱心志愿者,与刚刚进入该校的初一、高一年级新生结对。经过严格把关,层层筛选,学校最终选定了133个爱心家庭与学生结对,藏族孩子们在南通有了家,有了南通爸爸、妈妈。
为弥补学生成长期间的亲情缺失,尽可能多地在思想、学习、心理、生活等诸多方面给前来求学的藏族孩子亲人般的关爱,2001年,南通西藏民族中学启动了“情系雏鹰 ,爱在通城——我在南通有个家” 藏汉亲情牵手活动。最初,活动是由学校每位教工担任一名或几名藏族孩子的“家长”,随着时间的推移,该项活动也成了学校的特色活动,随后,逐渐延伸到了社会。
2011年,50个南通志愿者家庭主动与初中年级结对。
2012年12月,南通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育局、民宗局、共青团南通市委、市妇联等6部门联合发文,在全社会招募志愿者家庭开展结对活动。
从此,高原雏鹰人人都在南通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家,有了视他们为己出的“南通爸爸妈妈”。
除了平时多关注和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外,南通的爸爸妈妈们也常常以书信、电话、见面等形式加强与孩子间的沟通交流,并通过参加学校召开的家长会,给孩子营造一个家庭、学校共同参与的良好教育环境。如今,“情系雏鹰,爱在通城——我在南通有个家”活动已成为精神文明南通现象的又一张靓丽名片。
同时,为进一步深入推进藏汉融合工作,2016年开始,南通西藏民族中学与南通田家炳中学联合开展了“我在南通有朋友”“我在西藏有朋友”等系列活动。活动中,两校学生从初一年级开始,班级与班级间进行整体结对,每个学期,南通西藏民族中学初中年级全体学生分批次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进入田家炳中学结对班级,开展同步课堂学习交流活动。“学习期间,每一个藏族学生与三个汉族学生结成一个学习小组,共同听课、学习、交流。同时,各结对班级间两两互动,联合开展主题班会、文艺表演、趣味游艺、感受自然、体验亲情等活动。”南通田家炳中学副校长陈惠说,活动打开了藏汉孩子互相了解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对话框”,让西藏和南通的“连接”活了起来,孩子们更加真切感受到了像石榴籽一样紧抱一起,像糌粑一样凝聚成团的意义。
温馨的团聚即将结束,分别时刻,卓玛给南通的“阿爸阿妈”献上了洁白哈达、送去诚挚祝福,“谢谢爸爸妈妈,谢谢你们的陪伴,让我度过了一个丰富多彩、充满幸福和爱的寒假。”
“到了学校,要好好吃饭,好好读书,有啥困难就给妈妈打电话,等你放假了,爸爸妈妈再来学校接你回家。”对着即将返校的藏族女儿,南通妈妈一遍又一遍叮咛着。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援藏结硕果 奋进新征程
和普巴次仁一样的学子在西藏还有很多,2018年至2020年,全区共有1800名贫困学生通过国务院国资委党费专项资助西藏籍贫困学生项目实现入学梦、大学梦,涉及资金900万元。[详细] -
林芝巴宜区邀请十八军老战士讲述党史故事
近日,林芝市八一中学、巴宜区消防救援大队、陆军驻藏某部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十八军老战士彭小毛,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学校师生和部队官兵讲述了党史故事,开展了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详细] -
教育援藏再发力——琼结首个“家门口的内地西藏班”开班
“家门口的内地西藏班(实验班)”——琼结县中学内地西藏班(实验班)于3月15日在山南市琼结县正式开设。[详细] -
扬州支教团里有个“老西藏” 7年三踏援藏路
7年前,袁良萍是扬州首批援藏教师团队中唯一女教师,如今,她是团队中援藏时间最长的女教师。她说:“选择了援藏就是选择了吃苦,看着这里的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一切都值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