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巍:青藏高原是一个文明的十字路口
中国西藏网讯 近日,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霍巍,为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带来了主题为“青藏高原吐蕃时代的考古新发现”的学术讲座。讲座以线上方式进行,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杜水生主持。
图为青海都兰热水2018血渭一号大墓出土的鎏金饰片
图为青海乌兰泉沟一号墓出土的金杯
据悉,青藏高原近年来相继发现和发掘了一批唐代吐蕃重要的墓葬,其中出土了大量金银器、丝绸、冠饰与面具,展示出唐代吐蕃通过“高原丝绸之路”与祖国其他地区、中亚等地区的文化交流。本次讲座围绕这批新的考古发现资料对唐代吐蕃的陵墓制度、中外文化交流、多民族共创高原文明等问题展开阐述。
图为俯瞰西藏当雄吐蕃墓地三号墓
图为青海都兰热水2018血渭一号大墓墓室内部
霍巍首先通过对西陵区1号陵(松赞干布陵)等藏王陵的分析,结合《旧唐书·吐蕃传》等汉藏史籍的记载,如唐代使节因和亲、会盟等在出使吐蕃的途中关注到藏王陵的形制,加上石狮子、石碑、陵园等遗迹,认为吐蕃时代的陵墓制度既受到了唐代陵墓制度的影响,也有自己的独创。随后,他又对青海吐蕃墓葬的考古发现史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察汉乌苏河北岸的血渭一号大墓(俗称“九层妖塔”)、都兰热水2018血渭一号大墓,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泉沟一号墓,主要对其墓葬形制、出土的金银器、丝绸、冠饰与面具、棺板画等进行了解读,并结合敦煌古藏文《赞普传记》及新旧《唐书》等文献的记载,对吐蕃时期的丧葬风俗和墓葬制度等进一步加以阐释。
霍巍认为,吐蕃时代的陵墓制度是代表吐蕃高等级的权力、地位与秩序的非常重要的考古遗存,不仅存在于吐蕃本土,也影响到吐蕃占领下的吐谷浑地区。青海吐蕃墓葬的文化元素并不单一,而是融合了吐蕃、吐谷浑、中原等多种文化元素,尤其是大型陵墓中出土的金银器、丝绸、黄金面具等器物,还反映出唐代吐蕃与祖国中原以及中亚、南亚等地的文化联系,有力地佐证了“高原丝绸之路”的历史事实。
最后,霍巍总结道,近年来青藏高原吐蕃考古的新发现,首先对于在唐文化影响下吐蕃陵墓制度的形成和特征有了更为丰富的认识。其次,通过这些考古材料,可以窥见青藏高原在唐代吐蕃时期多民族文化融为一体的非常生动、具体的历史图景。再者,青藏高原是一个文明的十字路口,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大唐气象在边地的反映,丰富生动的考古材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中央王朝对边疆的治理,以及边疆各族与中原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我们也可以进一步结合文献,深化对唐代吐蕃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以及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研究。
讲座结束后,霍巍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进行了学术交流。(中国西藏网 记者/李元梅 图片由霍巍提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专家:海拔不是影响高原缺氧的唯一因素
“西藏拉萨平均海拔3650米,春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青海省茫崖市平均海拔3000米,常年植被稀疏,含氧量更低。”[详细] -
北京拉萨“心连心”艺术周开启
为进一步增进各族人民“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9月至10月,北京、拉萨两地将相继开展2021年北京拉萨“心连心”艺术周活动。[详细] -
吴天一:青藏高原是我生命的根,是我科研的根
吴天一,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原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高原医学事业的“拓荒者”。从医一辈子,吴天一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高山、冰川、草地上度过。崎岖的道路险象环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