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丽的察汗河与“产学研”相遇……
金秋十月,地处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宝库林区内的察汗河国家森林公园美轮美奂,处处流淌着斑斓的色彩。这里,因分布有许多珍稀动植物和名贵药材资源,成为林学、动物学、生态学及相关学科进行户外教学教研的理想场地。
“有教授带着我们一起深入林区结合课题开展研究,我感觉非常有意思。一头连着大自然,一头连着书本理论。”回想起此前开展的户外实践课程,青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1级生物技术班陈梦娜仍意犹未尽,“未来,我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原生态的‘守护者’,呵护一方碧水蓝天。”
带着课题来,融入山水间。前不久,150余名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的师生将生态文明课堂“搬”到了察汗河边。在为期1个月的实践中,既有大学教授现场系统讲授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又有学生分组深入林区,开展植物鉴定、观鸟和鸟类分类、植物标本制作和群落调查等野外学习活动以及生态学实习课题的调查、测定和实验。
“如今,越来越多的涉农涉林高校强化实践导向、应用导向的人才培养,我们也以此为契机,将课堂‘搬’到了户外。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能让学生在掌握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效提升实践能力,真正让学生将论文写在林间地头。”青海大学农牧学院教授李强峰说。
近年来,大通县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县委人才办和县林草局积极对接涉农涉林高校院所,帮助宝库林场与青海大学农牧学院等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重点在规划指导、科技服务、平台共建、产业对接、成果转化、项目策划、人才培养、项目支持等方面保持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加强合作与互动,不断推进农林业“产学研”融合发展,努力实现“校地合作,产学共赢”。
《林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与实验研究》《红皮云杉区域性造林试验推广》等5项项目获得青海省科技成果奖,其中,《甘松栽培技术规程》获青海省地方标准,由林场和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培育的白桦母树林品种通过了青海省省级品种审定,有效提高了县域林木良种使用率……
从林间来,到林间去,一项项科研成果映照了产学研深度融合在这方天地的生动实践。
“这几年,我们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充分借助他们的人才资源、科学技术力量为林场的产业发展赋能,以基地‘换取’新技术,为林场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宝库林场场长蔡有柱感慨道。
据介绍,宝库林场长期与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水源涵养作用调查、针叶树引种试验、青藏高原地区特色中藏药材的人工引种驯化、中藏药材规范化种植生产和药材加工、兰科植物调查、金露梅茶叶开发等科技研究和推广工作。科研项目的完成为宝库林场科技推广及林业产业提供了大量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也为林场各项森林经营及林业产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真正让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在广袤的林间落地生根。
如今,宝库林场大力开展林下中藏药材种植,不断壮大林下中藏药材种植规模,筛选出大黄、木香、甘松等10余种中藏药材种苗,建立了133公顷中藏药材种植基地,使林业产业呈现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截至目前,通过林木种苗培育、中藏药材种植,为林区群众带来了200余万元的劳务收入。
“现在,宝库林场丰富的林药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科研单位和药企来这里考察,一些药企计划在这里设立中草药种植基地,这样一来,在推动林区林药多样性恢复和保护的同时,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林场护林员张元真高兴地说。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8月16日,大通国家森林公园察汗河景区被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批准设立为“生态教育基地”。毋庸置疑,这将吸引更多科研院所和相关人才聚集在此,在如画山水间写就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篇章。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青海在校研究生实现倍速增长
十年来,普通本专科生在校生数量稳步增长,研究生在校生数量实现倍速增长,其中,硕士研究生增长超过2.4倍,博士研究生增长16倍。 [详细] -
北京藏医院建院3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藏医院建院30周年座谈会30日在北京藏医院举行。北京藏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仲格嘉在会上回顾30年发展历程表示,北京藏医院1992年建立时仅有6名藏医。[详细] -
记西藏民族大学团委兼职副书记、副教授马天祥:学生心目中最温暖的“摆渡人”
2014年的毕业季,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马天祥作出了自己的人生选择——成为西藏民族大学一名教师。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