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教育

为祖国的教育科研事业贡献力量(中国道路中国梦·不负嘱托更奋发 )

发布时间:2022-11-25 16:13:00来源: 人民日报

  我和材料科学打了一辈子交道。1952年从唐山交通大学(即今西南交通大学)冶金工程系物理冶金专业毕业后,我就抱着“科技报国,实干兴邦”的坚定信念,长期致力于粉末冶金、先进陶瓷和空间太阳能发电关键材料等的研究。

  今年是北京科技大学建校70周年。我和14位老教授一起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表达为我国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的坚定决心。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回了信,鼓励我们“为铸就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的钢铁脊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收到回信后,大家倍感振奋,进一步增强了投身教育科研事业的热情。

  1960年6月,我所在的钢铁研究总院粉末冶金室,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组建起一支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年轻队伍,攻关研制分离膜。这是以气体扩散法浓缩铀235的核心元件,当时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研制分离膜的技术。我被任命为研制乙种分离膜的专题负责人,和团队在一无资料、二无设备仪器的艰难条件下,经过无数次实验失败,在1964年研制成功乙种分离膜。1965年,我被任命为乙种分离膜生产总指挥,带领600多人的科研生产团队,在两年时间内完成了乙种分离膜的全部生产任务。这些经历让我深深地认识到,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靠自主创新。我们科研人员要坚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敢于挑战科学难题,以科技创新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1986年,我应聘到北京钢铁学院(即今北京科技大学)从事教育科研工作,致力于培养更多专业过硬的材料学科基础人才。客观地说,我国的材料科学水平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这意味着我们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30多年来,我先后参与创建我国第一个粉末冶金博士点、无机非金属材料博士点,创办“特种陶瓷粉末冶金研究室”“粉末冶金与先进陶瓷研究所”等。借助这些平台,我为学校培养了众多“材子材女”。青年学生头脑活络,他们的创新探索对我很有启发,使我的科研思路更加开阔,科研工作也因此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新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教书育人30多年,很庆幸有一批又一批学生,树立起科技报国、科技强国的远大理想,他们从我们的手中接过火炬,继续攀登高峰。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继续发扬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的精神,培养更多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为铸就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的钢铁脊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葛昌纯,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责编: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