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市拓展就业渠道、打造“就业名片”,扎实推进稳就业工作
“我以前在拉萨一家广告公司打工,很少能回家看爸妈。现在我就在离家很近的地方上班,回家很方便,也能照顾父母,家人都很满意我现在的工作。”昌都市洛隆县腊久乡八美村村民仁青群培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系着经济大局。近年来,昌都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就业大局、稳定就业大势,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劳动力区域分布更加合理,劳动者技能水平更符合社会需求,新职业方兴未艾,群众有了更多就业选择的空间……
通过所学带动乡亲增收致富,是昌都市察雅县大学生斯多次仁过去最大的心愿。
2018年大学毕业后,斯多次仁决定回到家乡开启创业之路。乘着“双创”的东风,斯多次仁成功申请到了10万元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创业启动资金,并于2018年注册了西藏这一刻婚庆服务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几年的发展,公司从最初的两人发展到了现在的近十人。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关怀下,我们的业务从之前单纯的婚纱摄影逐渐拓宽到活动跟拍、旅拍摄影、还有新媒体运营、短视频制作等多个领域。”斯多次仁说。
为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投身市场就业大潮、勇立创业创新潮头,昌都市人社局坚持市场就业导向、广泛拓展就业渠道、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创业带动作用,多渠道支持灵活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从2012年的不足1000人发展到2022年的4695人。
为拓宽就业渠道,昌都市人社局依托援昌省市、对口支援中央企业岗位、资金优势,助力600余名昌都籍高校毕业生实现区外就业。
今年2月,年仅24岁的芒康县青年青珠怀揣梦想来到福建省福州市,在台江区环境卫生中心开启了人生新旅程。
“昌都市人社局工作人员为我买了去福州的机票,福州市台江区环境卫生中心派车接我到单位,我什么都不用操心,真的特别感谢昌都市人社局和福州市台江区的工作人员。”回忆起去福州工作的过程,青珠满是感激。
从刚到这里的不适应,到现在偶尔三五好友聚会,听得懂部分福州话,青珠正在渐渐融入这座城市。“海拔低了,但对自身要求的标准不能降低。我一定会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完成好工作任务的同时,为两地之间的交流合作尽自己的绵薄之力。”青珠说。
此外,昌都市人社局还不断加强劳务品牌建设,形成了江达波罗木刻师、卡若唐卡绘画师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行业特征、技能特点的劳务品牌,让手持“就业名片”的群众成了就业创业市场上的“香饽饽”。
“我父亲是唐卡传承人,带出了五百多名弟子,我母亲是波罗木刻第三代传承人之女。从小在唐卡绘画与木刻技艺文化的熏陶下,我对本地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江达县的索郎扎西说。
2019年5月,在江达县人社局的帮助下,索郎扎西创立了西藏苯巴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主营文化设计、美术图案设计、唐卡绘画设计、室内装饰等业务。“目前,我开始尝试其他文创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比如藏式抱枕、藏式杯子、藏式门帘、藏式挂毯等。对于公司的未来,我信心满满。”索郎扎西说。
就业托举着百姓的幸福梦。昌都市人社局副局长宋斌表示,近年来,昌都市人社局多举措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常态化搭建“线上线下”招聘对接平台,全市就业总量和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年均保持在5000人以上,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年均12万人。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就业工作永远没有终点。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区党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继续抢抓机遇、迎难而上,为进一步推动全市稳就业工作取得更大成效贡献力量。”宋斌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遇见·藏戏】传统中寻求突破 创新时牢记根本
2022年年初,在《国乐大典》的舞台上,来自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旦增益西化身为淳朴善良的白发老人,以传统藏戏的形式,弹唱了一曲与天地为伴、守护地球母亲的自然之歌。 [详细] -
昌都市芒康县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着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我拥有了自己的事业,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养活家人,日子过得越来越幸福了。”芒康县纳西民族乡纳西村村民齐生感动地说。 [详细] -
昌都市卡若区达若村:文明乡风浸润美丽乡村
昌都市卡若区如意乡达若村经验入选第三批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消息传来,达若村党支部书记土丁尼玛激动不已:“我一定继续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抓好文明乡风建设。”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