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教育

西藏寄宿制教育 共享平等的教育资源

发布时间:2023-08-23 09:49: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作为保证我国适龄儿童和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健全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方案,寄宿制学校普遍存在于我国各省份的广大农村地区,尤以教育资源相对稀缺的中西部偏远山区、牧区居多。为弥合由于特殊地理环境和人口分布产生的教育差距,在西藏成立各级各类寄宿制学校,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其融学校教学功能、家庭抚育功能和社会教化功能于一体,办学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绝非某些西方媒体宣传视角下的“特殊存在”,而是中国政府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生动缩影。

  从社会层面看,西藏寄宿制学校具有明显的社会托底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条规定:“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以日喀则市萨嘎县如角乡小学为例,坐落在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牧区,气候恶劣、高寒严酷,存在泥石流、暴雪等自然灾害风险。该县下辖7乡1镇,当地群众大部分以游牧为生,居住点非常分散,牧民子女难以实现就近就便上学,学生上下学存在安全隐患。为此学校采取了寄宿制的方式,把分散的生源集中起来办学,安排男女各9间学生宿舍方便学生学习和生活,减少学生往返家校之间的次数,并在寒暑假联合乡政府、派出所挨家挨户接送学生,2016年至今累计接送学生3000余次,没有发生任何安全事故,全面保障了学生的生命安全。

  事实上,西藏因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地广人稀的人口分布特点,若不采用寄宿制、而以分散办学模式开办走读制学校,以西藏的人口分散程度,很多孩子是无法充分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的。从这个角度看,在西藏,采取寄宿制学校这种办学形式有助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整合分散生源、提升教学效率,是解决当地义务教育普及问题的较好方案。

  从受教育者层面看,西藏寄宿制学校充分尊重民族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西藏寄宿制学校全面落实“西藏自治区一类课程”课程设置,开齐开足语文、藏语文、数学、科学、英语、音体美等课程,让孩子们充分享受平等教育资源的同时,能结合当地特色民族文化开展教育工作。例如拉萨市尼木县中学借助普松的木板雕刻、雪拉的藏纸、吞巴的藏香等,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尼体字书法活动、藏戏团表演等,丰富的课外活动引发了学生们的热烈追捧,当地民族特色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保护和传承。

  不仅如此,西藏寄宿制学校从学生管理上坚持从个体出发,践行尊重人、爱护人、全面提升人的自身价值的教育理念。例如拉萨市林周县卡孜乡中心小学有一批从昌都市芒康县和贡觉县三岩片区搬迁来的学生,初来乍到存在心理脆弱敏感、成绩普遍落后等各种问题,为此学校定期召开搬迁学生心理疏导会、班会和家长会,用心用情帮助孩子们减轻心理压力,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真正把尊重写在教育工作的一点一滴。

  从家庭层面看,西藏寄宿制学校充分减轻了农牧民家庭的教育负担,家校携手形成了教育合力。“我对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三包’伙食很满意,饭菜质量达到了科学、营养均衡、品种多样的要求,饭菜可口,在家里是达不到学校这样的标准。”日喀则市康马县嘎拉乡中心小学家长巴桑拉姆谈起孩子就读的寄宿制学校说道。从1985年开始,中央全面实施对西藏接受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农牧民子女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2012年秋季开始,西藏免费教育扩大至15年,即学前3年、小学6年、初中3年和高中3年,率先在全国实现从学前至高中阶段(包括中职学生)15年教育免费政策。各项教育费用的减免、公平良好的教学环境、规范有序的管理制度,西藏寄宿制教育极大减轻了广大农牧民家庭的教育负担,让家长能够放心送孩子上学。

  在西藏,寄宿制办学并不意味着学生远离亲人、脱离家庭生活,孩子们在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都有返家的权利,学校与家庭之间始终以学生个体为纽带保持着密切联系。日喀则市仁布县中学的典型做法是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座谈会收集家长的意见建议,每两周邀请家长参观学生食堂、暖房、洗衣房、浴室和宿舍,最直观地掌握学生在校情况。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构建起民主、平等、互信互访的家校关系。

  寄宿制学校是西藏依据实际,采取学校借宿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办学形式,为千千万万西藏青少年提供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可能,其性质与其他办学类型并无不同,不应成为“妖魔化”西藏教育的出口,理应理性、客观、去想象化看待之。(中国西藏网 文/李一凡)

(责编: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