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群众“拔穷根”
2019年初,按照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和强基惠民工作整体部署,自治区工商联派出了第九批驻村工作队进驻日喀则市昂仁县达局乡谢如村。
研究确定工作队人选之前,区工商联领导找到政工人事处副处长郭海亮谈话,问他能不能吃得了村里的苦,家里有没有什么困难。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出生在农村,是地地道道农民的儿子,这点苦不算什么。
正式接受了驻村扶贫任务后,在区党委党校经过短暂的培训,郭海亮和其他3名队员就正式进村了。
摸清情况才能找准穷根。
进村的第一个月,郭海亮带领驻村队员集中开展了3次走访,走遍了谢如村两个自然村92户群众,上门走访了2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10户边缘户,进一步完善了台账。
通过多方面走访调研,郭海亮了解到谢如村基础设施差,没有村集体经济,群众大多数依靠打工挣钱,劳动技能低、就业门路窄,一年到头的现金收入偏少。
为此,他组织村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最终确立了“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农牧业水平,创办集体经济、增加现金收入,开展技能培训、拓宽就业门路”的扶贫工作思路。
工作思路确定以后,具体的项目规划也就有了目标。
谢如村水源水量较小,农田较分散,原有水渠长度短,且运行多年,老化失修,冬春季节严重影响农田灌溉需求,群众对于修建水渠的呼声很高。为此,郭海亮带领工作队员和村干部多次实地查看、测量原有水渠损毁情况,并邀请昂仁县水利局技术员实地指导,形成了《关于谢如村灌溉水渠维修项目的报告》。
经过测算,需要维修和新建的水渠约2.4公里,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改善全村580亩耕地浇灌难的现状,每亩青稞年产量增加25公斤,共可增收1.45万公斤、折合产值5.8万元,可使谢如村年人均增收140.78元。
恰逢自治区工商联组织民营企业家开展的“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有利时机,修建水渠的项目很快得到建材、资金共计35万元的支持。
另外,围绕建立村集体经济项目,争取到商会和企业捐赠2栋温室大棚,并捐赠专项资金6.4万元。
完成了这几个项目,闲不住的郭海亮又看到村里的一些“小事”:一些贫困户家中小孩没有像样的衣服,村里冬天大风容易把电线吹断导致三天两头停电,即将建成的村委会楼房没有配套的办公设备……
“群众的事就是咱自己的事。”他又“厚着脸皮”去有关部门或企业寻求帮助。多方奔走,最终有了成效,有关企业和商、协会向谢如村捐赠了价值20万元的500套羽绒服,价值5.2万元的学生休闲服150件、文具100套,价值5万元的太阳能照明设备50套。
郭海亮说:“村里的基础设施完善了,群众的就业门路广了,我们还要进一步建立和畅通了解村情民意的渠道,真正了解群众的心声,让群众不仅鼓钱袋子,还要富脑瓜子,真心实意拥护党,一心一意跟党走,真正享受到全区长治久安和长足发展的成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石秀次仁:我摘掉了“穷帽子”!
石秀次仁是西藏那曲市尼玛县军仓乡2村村民。过去,他整天喝酒、打架,对自己的未来毫无规划,是村里人见人嫌的后进青年。 [详细] -
搬家“挪穷窝” 过上好日子
“搬迁出去总比在这穷山沟好。”“我们主动要求搬迁出去。”“离开这个地方就能开始新的生活了。”……[详细] -
搬出穷山沟 乐业筑梦新家园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实现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转变,需要不断促进搬迁群众增强脱贫致富能力,一直以来,西藏拉萨市坚持做好培训和就业服务工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