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对点”精准帮扶结出产业硕果
说到西藏拉萨市尼木县,首先想到的就是“尼木三绝”,但也有不少当地人打趣说应该是“三差”——“自然条件差、地理位置偏远、资源禀赋不足”。目前,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期,“点对点”帮扶干部依然坚守在脱贫一线,尼木县县长普琼来到麻江乡牦牛育肥基地、续迈乡生猪养殖基地等地了解产业一线的情况,并向坚守在这里两年多的干部送去问候。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面对“三差”实际,尼木县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走出了一条特色脱贫路的?记者对普琼县长的采访,便始于他的此次慰问。
问:请介绍一下“点对点”干部的情况。
普琼:尼木县坚持把党员干部作为当前尼木县经济社会可发展、可挖掘的最大资源,制定印发《中共尼木县委员会关于干部“点对点”抓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建立县级领导联乡、乡镇领导干部包村、第一书记包点、“3+1”专干参与的扶贫产业项目机制。2019年,全县153名党员干部“点对点”抓82个产业项目,带动1029户3300多名群众户均增收8000多元。
今天,我带你们去的第一个点是麻江乡牦牛育肥基地。这里海拔4572米,基地占地49亩,投资2657万元,带动建档立卡户25户88人实现增收10万余元,户均增收4000余元。
麻江乡牦牛育肥基地的“点对点”干部叫阿旺顿珠,是麻江乡党委副书记、强聂村第一书记。为了养好牛,阿旺顿珠带着群众每天很早就起来做各种准备工作,既要检查牛舍卫生安全情况、牦牛的身体情况,还要配饲料、清理牛粪、喂食喂水……可以说,早上是他们最忙的时候,到了中午,他们才有空休息一会儿。
问:这些干部和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他们看起来像是一个真正的养殖工人。在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点对点”三个字是如何落实的?
普琼:尼木县的“点对点”干部都是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如今,脱贫攻坚已经取得了决定性成就,但他们还要继续在产业点上干下去,直到建档立卡户完全从传统的放养模式中跳出来,学会科学养殖方式,“点对点”干部才能放手。可以说,不管在哪个项目上,我们的每一个“点对点”干部都要在实践中培养技能,成为成熟技术员,实实在在地养猪、养牛。
问:尼木县把很多干部派去养牛养猪、当技术员,是不是有点大材小用?
普琼:别小看养猪养牛,真正把猪牛养好,需要很多专业知识。尼木县要“拔穷根”,发展是硬道理,产业工人和职业农牧民队伍的建设必须依靠专业和科技的支撑。所以,我们让干部带头去学,发挥干部知识水平高、认知能力强的优点。这些“点对点”干部边学边干,在群众中起到了示范作用,再手把手地将技术传授给群众,从而实现“人有一技之长、户有致富门路、村有当家产业”的发展目标,真正帮助他们摆脱贫困。比如今天去的第二个点,续迈乡生猪养殖基地就带动了23户83名群众学习生猪养殖技术。
问:请简要介绍一下养鸡场的情况。
普琼:藏鸡是尼木县的支柱产业,我们要去的第三个点就是尼木藏鸡产业点,“点对点”干部是尼木县副县长、卡如乡党委书记王庆国,他既是副县长、又是乡党委书记,还是“点对点”干部,身兼多职。
目前,养鸡场有25栋鸡舍,现有藏鸡22400多只。每天产蛋量在2500至3000多枚,基地共吸纳了10名建档立卡户群众就业。今年前8个月,养鸡场通过藏鸡蛋销售有近90万元的收入,到了年底,将按照销售收入利润为群众发工资并分红。
随着“点对点”干部工作的不断深入,尼木县广大群众对养猪的乡长、养牛的书记、养鸡的县长越发推崇。这是群众对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认可。
问:尼木县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离不开“点对点”干部的默默耕耘与付出,您觉得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在支撑着“点对点”干部如此甘于奉献、不计得失地付出?
普琼:我觉得应该这么说,从西藏和平解放到民主改革,从川藏公路建设到如今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航空交通网,在建设新西藏的宏伟历程中,从来不乏革命精神。尼木县最大的资源优势就是我们的党员干部,县委、县政府致力把全县干部打造成三支队伍——把县乡干部打造成实干队伍、把村“五支力量”打造成骨干队伍、把领导班子打造成巧干队伍,全县上下形成了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干事创业氛围,这就是尼木版的“老西藏精神”,党员干部用自身的辛苦指数,换来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藏文化大型史诗剧《文成公主》助力脱贫攻坚
11月8日晚,藏文化大型史诗剧《文成公主》第八季在拉萨圆满收官。作为西藏文化旅游的靓丽名片,藏文化大型史诗剧《文成公主》已在西藏盛放了8个年头。[详细] -
“第三极攀登者”助力西藏登山产业转型升级
11月12日,由西藏拉萨市当雄县主办的第三极攀登者2020中国企业家冰川挑战赛、2020西藏登山产业发展论坛暨第三极攀登者合作签约仪式等为期7天的活动在拉萨市圆满落幕。 [详细] -
“菜篮子”成就脱贫致富“钱袋子”
珠峰脚下、年楚河畔的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白朗县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资源匮乏、基础薄弱,“十三五”初期,全县贫困人口1946户9237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9.3%。[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