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苗乡”脱贫记:巧使“三板斧”斩穷根 换穷貌
“养儿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曾经流传在重庆渝东南地区的这句俗语,形象地诠释了武陵山区的落后与穷苦。彭水县,是武陵山连片扶贫开发区的重要板块、重庆全市7个革命老区和贫困程度最深的4个县之一。今年2月,彭水正式退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该县115个贫困村全部销号,28859万贫困户117654万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11月9日,由重庆市委统战部、重庆市民宗委、中新社重庆分社共同主办的“武陵山乡美·齐力奔小康——聚焦重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暨民族团结进步新风貌”主题采访活动启动,第一站走进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竟变为现实。”中共彭水县委书记钱建超聊起七年脱贫路如是感慨。彭水有苗族、土家族等34个少数民族,其中苗族人口有30多万人,是重庆唯一以苗族为主、全国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是重庆的苗乡、中国的苗乡、世界的苗乡。近年来,在国家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彭水围绕“民族、生态、文化”三大特色,坚持聚焦抓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设施扶贫、党的建设“五个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用“绣花”功夫推动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
实施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我们的贫困人口中,有三分之一都是因学致贫。2012年以前,彭水每年能够考上重本的只有200余人,通过建立教育资助体系,彭水的下一代基本上都能够接受高中以上的教育,每年考上重本的人数都能增加一倍左右。”钱建超感到最自豪的是这些年教育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在他看来,孩子才是彭水的未来,要真正斩断穷根,关键还是抓教育。
为破解因贫困失学、因厌学辍学、因灾中断学、因残不便学“四大难题”,彭水建立分段资助、控辍保学、临时救助、送教上门“四大机制”,同时,大力实施农村学校“特色岗位教师”“全科教师”培养计划,推进农村学校改薄、县城学校扩容,全县所有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均接受义务教育。截至目前,共累计资助贫困家庭学生429634人次,发放资助金45941.65万元。全县义务教育适龄学生入学率100%。
“现在老百姓提到自己的子女,都非常的自豪。”钱建超介绍,2019年该县普通高考重本上线人数917人,本科合计上线2548人,高考升学人数逐年提升,全年在校大学生达2万余人,更多贫困家庭子女通过教育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抓设施扶贫,补短板促乡村振兴
“过去的彭水以道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贫困和闭塞导致当时的人们思想观念相对封闭,彭水需要‘走出去’。”钱建超说,以前彭水农村道路颠簸、房屋破旧、煮饭烧柴、饮水靠天,2013年刚到彭水的他看到这样的贫困现状,就坚定一定要做好开放事业,让彭水的干部和群众多到发达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学一学。
“要致富先修路”。近年来,彭水加快推进农村水、电、路、通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危房改造动态清零行动,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建“四好农村路”7000余公里,彭水90%以上的村民小组都有通畅的道路,另外不到10%达到通达标准。30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4G网络覆盖率均达100%。村民基本实现了“小车开进来、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抬、煮饭不用柴”和“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的新生活。
抓产业扶贫,让“粮袋子”变为“钱袋子”
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让彭水当地老百姓的意识观念发生了很大改变。但是要让老百姓真正脱贫致富还要依靠产业的发展。
钱建超介绍,彭水拥有民族风情浓郁,自然生态优美,文化历史悠久三大特色。近年,在中央外办、国家民委、中联部、民盟中央和山东聊城的定点帮扶和支持,和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下。彭水围绕“民族、生态、文化”三大特色,把游客、技术引进彭水,走出了一条以旅游为支柱的产业发展道路,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
目前,彭水已拥有1个5A、3个4A和3个3A景区。其中,彭水阿依河5A级景区荣获全国5A级景区品牌100强。3.2万多人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了就近就地就业,7500多户贫困户实现了增收。今年1—10月,共接待游客2598.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32.1亿元,特别是国庆长假接待游客147.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36亿元位居渝东南第一。
此外,通过引进新的培植技术和加大产品加工和市场开发力度,夯实生态农业基础。因地制宜发展红薯、烤烟、畜禽养殖及中药材等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一村一品”产业培育行动,每个贫困村均有1—2个稳定增收产业。从2012年到2019年,彭水地区生产总值由85亿元增至222.28亿元、增长近2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960元增至12370元,增长1倍多。
钱建超算了一笔账,以红薯产业为例,过去传统红薯种植每亩产量大约3000斤左右,近些年通过培育新的高淀粉红薯,每亩产量可达5000至6000斤。红薯全产业链的年收入达到了5到6亿元。此外,烤烟产业年收入实现5亿元,畜牧业年产值17亿元。真正让老百姓的“粮袋子”转化成为了“钱袋子”。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钱建超表示,下一步彭水将把重心转移到巩固成果、防止返贫致贫方面,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完善“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动态清零机制,持续推进全面脱贫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聚焦“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建设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目标,高质量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特色宜居城、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产业发展区、生态文明示范县,高水平打造“世界苗乡·养心彭水”,让彭水生态环境越来越美,经济发展越来越好,百姓生活越来越幸福。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逾300种“山货”昆明展销 初冬春城热力助脱贫
面条、大洋芋、七彩花生、苦荞、青花椒、乌龙米、土蜂蜜……逾300种来自乌蒙山、红土地的东川脱贫攻坚农副产品15日“组团”进城,在昆明城中心的农贸市场搞起“展销活动”。[详细] -
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宗措村:产业发展忙 脱贫奔小康
从西藏日喀则市区出发,车行两个多小时,翻过海拔4500米的冲拉山,再行驶两个多小时,定日县尼辖乡宗措村到了。一排排羊舍里,成群的岗巴羊长得壮实。正在忙活的村民,脸上洋溢着笑容。[详细] -
西藏拉萨市城关区17个脱贫攻坚项目年底将完工
近日,记者从西藏拉萨市城关区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获悉,截至10月31日,城关区共实施19个脱贫攻坚统筹整合资金实施项目(调整后),涉及资金7936.95万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