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松潘县以雪山草地精神写好高质量脱贫奔康答卷
松潘县摩托宣讲队在远牧点宣讲惠民政策。 周琳 摄
青稞地改种薰衣草,带火川主寺旅游。 泽让闼 摄
松潘古城北门。 泽让闼 摄
位于松潘的红军长征纪念总碑。(黄龙景区管理局供图)
栽种藜麦促增收。(松潘县扶贫开发局供图)
松潘,是一片绿色的沃土,也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民族团结之花在这里绽放。80多年前,红军长征从这里走过,翻越“雪山草地”。
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松潘县川主寺镇的元宝山顶,矗立着一座红军长征纪念总碑,被誉为“中华第一金碑”,是一座铭记红军长征胜利的总纪念碑。
当年红军长征经过这片雪山草地时,就曾留下了要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的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着眼全局作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战略部署。
脱贫奔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以及阿坝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松潘县始终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精准发力、定向施策、挂图作战、攻坚克难。
付出终有收获。2019年,松潘顺利通过四川省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考核,经省政府批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全县稳步实现2129户7863名贫困人口脱贫、55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从13.5%降至0。全县农牧民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8493元提升至2019年的14260元,年均增幅达10%。
一减一增。如今,松潘基本兑现“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的庄严承诺,完成了一份来自川西高原多民族聚居地脱贫攻坚的时代答卷,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携手奔康”的时代篇章。
承诺有声
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松潘处于高山峡谷和草原牧区过渡地带,是一个以藏、羌、回、汉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也是历代汉地与西羌、吐蕃茶马互市集散地和边陲重镇,素有“高原古城”和“川西门户”之称。
由于农业底子薄、经济欠发达、贫困覆盖广、贫困程度深,松潘是典型的集高海拔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于一体的深度贫困地区,曾是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14个连片特殊贫困地区县和全省45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既有连沟连片贫困,又有‘插花式’贫困,因病、因残、无一技之长致贫现象突出。”松潘县扶贫开发局局长马松对此印象深刻。
2014年,按照“群众申请、村组评议、乡镇审核、政府审定”步骤,松潘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村55个、贫困户2131户7869人,贫困发生率为13.5%。
以贫困村为例,松潘55个贫困村分布在从山区到牧区的过渡地带,最远的贫困村距松潘县城305公里左右。“全县乡与乡、村与村之间资源条件差异大,发展不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像绣花那样精准定位、找对‘穷根’,进行靶向治疗,做到因地制宜确定发展规划,制定脱贫攻坚方案,并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细分贫困户,做好精准施策。”松潘县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勠力同心“打硬仗”,对症下药“拔穷根”,精准绣花“促脱贫”。为此,一场声势浩大的“承诺”之战打响,旨在实现松潘各族群众世代的追寻——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小康。
健全规划体系。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松潘制定《松潘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共松潘县委关于着力破解深度贫困问题如期实现脱贫奔康的决定》,按年度精准制定22个扶贫专项方案,量身打造“作战手册”,力促“总蓝图”转化为“施工图”。根据各村致贫原因和资源禀赋,量身定制55个贫困村脱贫规划,做到规划到村、项目到户、增收到人,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建强投入体系。科学统筹上级财政扶贫资金,积极承接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省内对口帮扶,自2014年以来,共整合资金16.824亿元投入扶贫工作,构建起“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多元化格局。同时,配套完善《松潘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松潘县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等系列资金管理办法,确保扶贫资金高效安全使用。
完善责任体系。贯彻落实“五级书记抓脱贫”工作要求,分级分层成立县、乡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整合省、州、县、乡、村人力资源,落实35名县级领导联乡、261名科级干部包村、1263名一般干部帮户,选派95个帮扶单位、55个驻村工作队、57名第一书记、59名农技员帮扶55个贫困村和两个插花式非贫困村,构建起“县有指挥部、乡有脱贫团、村有工作队、户有帮扶人”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同时,采取干群“结对认亲”的方式,将每年9月定为群众工作月,干部集中下沉20天开展“同吃同住同劳动”。
海拔3300多米的川主寺镇五间房村,由于气候寒冽、交通闭塞,村寨多年来发展滞后。“第一书记”殷启雄来到村里,同村民吃住在一起,通过调研后,靠引导栽种“紫皮大蒜”,成功带动村子脱贫退出,“不仅让村民增加了收入,还增添了发展信心”。
如今,在松潘,最美的不只是风景,还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各民族群众幸福的笑脸。松潘正朝着“高原生态家园”目标大踏步迈进,全面小康之花正在美丽绽放。
践诺有行
奔小康路上不让一人掉队
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松潘立下的“军令状”,是松潘向全县各族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
为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战役,松潘汇集力量打好产业开路、就业固本、民生改善、基础升级、新风塑造、乡村振兴、帮扶协作、联动攻坚“八场硬仗”。
增收是最为核心的问题。
将产业发展作为脱贫之基。依托现有资源优势,松潘因地制宜探索发展“旅游+”“基地+”“平台+”三种产业扶贫模式,切实将贫困人口聚集在产业链上。
“旅游+”强化续航力。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松潘坚持牵手“美丽”,重点发展全域旅游,加快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建成5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带动33个贫困村参与旅游业发展。在九环沿线6个乡镇15个村发展乡村旅游,带动76户367名贫困群众参与其中,实现人均增收3700余元。
“基地+”激活内驱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组建松潘县中药材种植协会,流转土地2.5万亩,培育30亩以上规模种植户124户,培育科技示范户1000户,种植中药材3.5万亩、蔬菜3.3万亩、果树0.5万亩,畜禽存栏21.6万头(只),1576户贫困群众人均增收1560元。
“平台+”夯实支撑力。充分发挥松潘县国投平台优势,整合33个贫困村资金1584万元,建成并运营“奇峡沟冰雪欢乐谷”景区,按每年每村3.84万元固定利率分红。发挥社会平台力量,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发挥网络平台作用,基本建成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小河乡榨房村贫困户吴忠全、残疾青年吴声刚等一大批贫困群众进行电商创业。全县从业人员达3500余人,网商个数达2500个,辐射带动贫困群众6000余人、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2019年1至11月,松潘实现网络零售额12.49亿元,位列阿坝州第一位。
把促进就业作为脱贫之要。以“技能培训一批、转移输出一批、兜底安置一批”,带动贫困群众创业就业,推动“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让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聚焦乡村旅游、中式烹调、种养业等实用技能,通过请专家进来讲、送到院校学、本土专家带等方式,推行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培训,累计开展劳务品牌、职业技能、创业培训、中长期深度异地培训92期,涉及贫困劳动力1026人次。紧扣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省内对口帮扶契机,累计举办就业扶贫现场招聘会6期、“净土阿坝-松潘县‘春风行动’线上招聘会”两期,提供县内外就业岗位1万余个,转移贫困劳动力8454人次,带动年人均增收1.6万元以上。注重脱贫攻坚“当务之急”和生态保护“长久之计”有机融合,建立17个乡镇造林合作社和143个行政村生态管护专合社,整合开发地灾监测员、生态护林员、村级保洁员等七类公益性岗位12750个,累计安置贫困群众7807人次。
此外,松潘还积极做好兜底保障,帮助贫困群众实现“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确保脱贫奔康路上不让一人掉队。
数据显示,5年来,松潘累计投入资金1677万元,为107户贫困群众新建房屋,为605户贫困群众维修加固房屋;发放健康扶贫救助资金824.32万元,救助贫困群众17344人次;落实“三免两补”政策,补助发放生活费8370余万元,惠及学生4万余人次,发放教育扶贫救助基金989万元,救助扶持贫困学生8622人次。
2017年,阿坝州脱贫攻坚督查组收到红土乡红土村贫困户郎加吉《脱贫建房,铭记党恩》的感谢信。70多岁的郎加吉在信中深情地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们乔迁了新房。”
践诺有新
探索脱贫奔小康的好做法
“靠栽种的359亩羌活,我们村的贫困户年均增收2675元。”在松潘燕云乡卡龙村,村党支部书记陈东在朋友圈分享起村里的喜事。
卡龙村曾是贫困村,以前并不种羌活。“这多亏了水晶乡川盘村村民,手把手教我们种羌活。”陈东说,川盘村的帮扶,给他们提供了很多发展思路,并教会了他们种羌活,发展村集体产业,真正实现脱贫增收。
强乡带弱乡、富村带穷村、先进带后进、企业带村寨——在脱贫攻坚中,针对地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松潘县创新推广实施“牵手奔小康”党内帮扶工程,探索出以智力帮扶、项目帮扶、党建帮扶、资金帮扶为内容的“四带四帮”乡村扶贫协作新模式。
强乡带弱乡,智力帮扶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将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与贫困村集中连片的乡镇结成友好共建乡镇,如松城、川主寺片区乡镇将辖区用工信息提供给热务、毛尔盖片区乡镇,实现869名贫困群众在县城及川主寺镇稳定就业。
富村带穷村,项目帮扶解决经济发展之“困”。通过“支部+合作社”模式,帮助55个贫困村发展有“造血功能”的项目。
先进带后进,党建帮扶解决组织建设之“弱”。引导15个州县先进党组织与15个贫困村党组织结成友好共建对子,推行党建联席共建制度,采取“传、帮、带”方式,帮助其抓班子、带队伍、强组织、促增收、引致富。
企业带村寨,资金帮扶解决发展融资之“难”。扎实开展企业结对共建帮扶活动,如传子沟村红祥公司为贫困村燕云乡卡亚村提供10万元“生产发展基金”,用于民俗手工艺品订购,并帮助其销售手工艺品1000余件。
目前,全县55个贫困村与相对富裕村结成了对子,形成了抓乡促村的完整体系,累计带动1300余人致富。
川盘村与卡龙村结成帮扶对子后,两村每季度都召开交流对接会,共同寻找脱贫增收点子,培训种养技术。同时,川盘村两委干部每年到卡龙村看望慰问贫困户,因地制宜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脱贫奔康路上,松潘突出问题导向、结合县情实际,还探索出一系列新做法,包括群众与企业互评诚信积分机制、联手京东云赋能贫困群众增收增效、探索医联共建共治健康精准扶贫新路、生态扶贫科学治理体系、“户户访、人人忙”实践活动等多样且务实的脱贫帮扶路径。
2017年12月,松潘县人民医院与四川省第二中医院共建医联体,是阿坝州首个跨区域纵向合作紧密型医联体,全面提升了基层贫困群众就医体验,取得了“两增两降”的良好成效。
“两增”即诊疗科室和诊疗人数大幅增加。新建1个ICU,成功抢救高原多发危重症患者450余例;植入1个国家级重点专科针灸康复科和骨伤科、肛肠科、妇科3个省级重点专科,成功为8名贫困患者实施手术治疗;两年来基层诊疗量占比明显增长,门(急)诊、住院人次分别提高19.07%和21.28%,手术台次同比增长36.68%。
“两降”即转诊患者和诊疗费用大幅下降,长途120转诊重病患者同比下降近40%。建档立卡贫困户报销比例保障在95%以上,贫困群众支付占比仅为5%。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四川成都高新区数字赋能“传帮带” 铸牢德格脱贫“健康防线”
11月12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麦宿镇。初冬时节,气温已降至零摄氏度以下,却挡不住当地农牧民群众接受义诊的热情——成都高新区医疗卫生对口支援工作队一行。[详细] -
四川省批准凉山州7个县摘帽脱贫 全省88个贫困县全部清零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四川省人民政府17日批准凉山州普格县、布拖县、金阳县、昭觉县、喜德县、越西县、美姑县7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详细] -
大凉山摆脱“贫困枷锁”
1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昭觉县、美姑县等7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被称为“中国最贫困角落”之一的四川大凉山整体摆脱贫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