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村民搬得来、稳得住
一县一策
一栋栋红墙黛瓦的楼房沿地势铺展,平坦整洁的柏油路连到楼道单元门口,庭前屋后微田园生机勃勃……日前,四川日报全媒体“百县千村行”采访组,走进达州市大竹县月华镇九银村,眼前的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俨然是一个干净利落的小城镇。
“水电气三通,坝子的卫生有专人打扫,住着很舒服,很方便,还可以种自己爱吃的蔬菜。”正在广场上遛弯的69岁村民张梦书,谈起居住体验很是感慨,“75平方米的房子,我们才出了7500元。”
不仅住得好,大竹县把易地扶贫搬迁融入县域经济发展、“三农”工作、脱贫攻坚全局,利用“双靠近”“三融合”,让贫困群众“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
好点子:
“双靠近”和“三融合”累计搬迁5185户1.57万人
在九银村聚居点,党群服务中心、幼儿园、文化室、卫生室、健身小广场一应俱全。月华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规划建设时,考虑到村民的耕种习惯,还在每幢楼前后设计了微田园。
让群众住得放心,大竹县在易地扶贫搬迁中遵循“双靠近”原则,即让聚居点尽可能靠近场镇、园区、乡村旅游区、产业基地、新村;让搬迁群众进城区、社区、安置聚居区、村民聚居区和交通便利区;确定三种融合方式——“点”镇融合,推动搬迁群众向城镇居民转变,到场镇街道的餐饮、超市、市政等岗位就业;“点”园融合,推动搬迁群众向产业工人转变;“点”业融合,依托糯稻、香椿等基地,吸引搬迁群众参与特色农业发展,实现长期或季节性务工就业。
九银村聚居点居民陈德金在附近鞋厂做包装,每月收入2000多元。此前,陈德金常年在外务工,自2017年搬迁后就留在本地务工,“在家门口能务工,还能照顾家里。”
目前,大竹县累计搬迁5185户1.57万人,建成“双靠近、三融合”安置点65个,其中靠场镇服务业17个、靠经开区4个、靠乡村旅游业和农业特色产业25个,带动搬迁群众月均增收1400余元。
好产业:
40%和70%发展苎麻、香椿等特色产业
“种了200余亩,年产20吨,收入近30万元。”算起今年的苎麻收成,在大竹县杨家镇经营家庭农场的杨瑞军忍不住笑了起来。
大竹县享有“中国苎麻之乡”的美誉,全县约一半乡镇种植苎麻,规模占全国苎麻面积的40%。近年来,该县注重提升苎麻产量,先后向麻农推广了川苎8号、11号、16号等优质高产品种。同时,积极探索苎麻机械化收割模式,助推苎麻产业机械化、规模化发展。今年7月,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在大竹成立全国首个苎麻产业工作站。
香椿是大竹另一特色产业。目前,该县香椿种植规模达11万亩。每年三四月,这里露地椿芽上市销售规模占全国同期的70%。今年,该县联合天猫、京东等10余家电商平台,并邀请本地同城配送电商平台美团、饿了么、乐送生鲜加盟,形成知名电商+本地电商的“网销格局”,进一步打通销售渠道。
目前,大竹县发展苎麻、糯稻、香椿、白茶、中药材及特色蔬果等71.5万亩。“努力提升现代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烘干冷链物流‘三大支撑’能力和建设水平,为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基础。”大竹县相关负责人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纳西民族乡三江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绿色产业
冬日,走进位于滇藏交界的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纳西民族乡纳西村,在村里公路东侧的一座山丘上,核桃、石榴、樱桃、橘子等果木迎风摇曳,与周围红褐色的群山形成鲜明对比。[详细] -
50万斤西藏林芝苹果将乘飞机抵达北京等地
此次活动旨在做好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西藏整区推进项目的工作要求,农特产品的上行试点工作,依托京东物流配送能力和京东零售的渠道优势,提供一体化的生鲜物流解决方案。[详细] -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白朗县青稞产业专业合作社加强利益联结机制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白朗县青稞产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是日喀则市较早成立的合作社之一。近些年,该合作社紧紧依托自治区、日喀则市、白朗县相关部门支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