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障粮食安全?怎样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日前发布。围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耕地建设保护、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等热点话题,23日,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做了全面解读。
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介绍,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供给总量充足、库存充裕。在当前背景下,保障粮食安全重点是“三靠”:靠责任落实,今后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有责任保面积、保产量,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靠收益保障,将推动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力争做到政策保本、经营增效;靠基础支撑,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夯实粮食生产物质基础。
唐仁健表示,目前我国粮食总量在保供给尤其保口粮方面问题不大,但是大豆油料自给率比较低。下一步,将通过多油并举、多措并施,重点从三方面着力调整结构问题。
一是积极恢复东北地区的大豆面积。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支持东北地区积极推行大豆玉米合理轮作。对东北一些地区进行“水改旱”,多种大豆。
二是积极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目前,全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已达到700多万亩,种植模式和技术基本成熟。今年将加大推广力度,并强化品种、农机农艺配套方面的服务。
三是积极发展油料生产。大力发展油菜、花生和油茶,因地制宜发展向日葵、胡麻、芝麻等特色油料生产。
落实“长牙齿”耕地保护硬举措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耕地建设保护方面着墨较多,出台一系列“长牙齿”的硬举措。
中央农办专职副主任吴宏耀表示,归纳起来就是“保数量、提质量、管用途、挖潜力”:
——保数量,即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要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落到具体地块。由中央和地方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
——提质量。抓高标准农田建设、抓黑土地保护、加强耕地占补平衡的全程监管。今年将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亿亩,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8000万亩。
——管用途。对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要严格限制,严厉查处违规违法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的行为。严格管控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对于耕地种植用途,要严格落实利用的优先序。
——挖潜力。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地等后备资源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对于一些具备开发条件的空闲地、废弃地,可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探索发展设施农业。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说,2021年面对疫情灾情考验,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和拓展,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刘焕鑫介绍,去年以来,我国全面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近70%的监测对象已消除风险;对脱贫攻坚期间的帮扶政策分类调整优化,出台33项衔接政策;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衔接工作有序推进。
刘焕鑫表示,下一步要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重点在四方面下功夫:完善监测帮扶机制,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强化重点区域帮扶,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实。
“监测上更加准一些,精准确定监测对象,将有返贫致贫风险和突发严重困难的农户全部纳入监测范围。”刘焕鑫强调,对及时发现的苗头问题,抓紧落实帮扶措施,要打通各部门监测平台数据壁垒,提高监测帮扶效率。
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和抓手。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总结各地做法的基础上,对乡村建设的实施机制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刘焕鑫说,要坚持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坚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
刘焕鑫表示,乡村建设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让农民就地逐步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目标和标准不要定得太高,重点是保证基本功能,解决突出问题。
“推进乡村建设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认识乡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把握好工作的时度效,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刘焕鑫强调,不能盲目拆旧村、建新村,不能超越发展阶段搞大融资、大开发、大建设,要严格规范村庄撤并。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实招多推广 “妙招”多落地
多年与自然灾害打交道,那曲市应急管理相关部门逐渐达成共识:防灾减灾,关键在“防”。[详细] -
发展特色产业 西藏农牧业稳中向好
西藏因其地域特殊性,在农业产业发展中表现出极大的差异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