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扶贫

布久乡朵当村:“党建+”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2-08-08 11:31:00来源: 西藏日报

  今年以来,林芝市巴宜区布久乡朵当村第十一批驻村工作队立足实际,围绕五项重点任务,坚持党建引领,找准职责定位,协助村党支部构建“党建+”模式,奋力谱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篇章。

  “党建+组织建设”

  建强村党组织堡垒

  朵当村党支部紧抓党建工作不放松,以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提升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扎实推进村党支部建设,发挥村党支部“头雁效应”,不断增强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

  朵当村党支部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活动,通过入户走访,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将惠民政策、法律法规等宣传到每家每户,引导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和党员大会、村民大会等为载体,完善组建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学习工作机制,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形成村“两委”带头学、党员示范学、驻村工作队指导学的良性循环,让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同时,以“党群活动日”为契机,组织党员、群众开展“追寻总书记足迹,赓续红色血脉”活动,参观林芝镇嘎拉村红色研学主题教育展览馆,追寻红色记忆、聆听历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三个意识”宣传教育活动。截至目前,共开展集中学习16次,受益群众600余人次。

  “党建+产业谋划”

  因地制宜提质增效

  朵当村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和关键,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组织引领发展的重要任务,深化拓展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新模式,多措并举破解增收难题。

  朵当村党支部以当卓砂石场合作社转型农家乐为支点,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因地制宜,提前谋划,发挥支部引领、党员带动、“致富能人”表率作用,在多方齐心协力下,农家乐作为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壮大。如今,农家乐绿意宜人,蒙古包、游泳池、更衣室等设施相继完善并投入使用,餐饮服务质量不断提升。自今年5月份营业以来,营业额达15万元。

  朵当村党支部瞄准产业转型优势,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宣传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对接各级媒体,主动策划、制作、宣传相关内容,提高农家乐知名度,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协调人社部门开办中式烹调师技能培训班,引导村民在农家乐实现“家门口”就业,进一步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助力乡村振兴。

  针对农家乐需增设儿童娱乐设施的情况,朵当村党支部召开专题会议,通过民主集中的方式商议通过了增设儿童娱乐设施的选址及设备的初步建议,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对接,组织党员前往真巴村央吉林卡、柳树山庄参观,交流学习林卡的运营管理、设施建设、餐饮服务等方面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推动农家乐与生态农业、文化产业、休闲观光等产业融合发展。

  “党建+文明实践”

  提升乡风文明

  为不断提升群众整体素质,朵当村党支部组织引导全村村民参与移风易俗、农村精神文明及生态文明建设。

  朵当村党支部结合入户走访排查等活动,收集整理群众需求诉求,整合各类资源,成立完善“宜家人”党员先锋、巾帼力量、理论宣讲等志愿服务队,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形式,组织开展以“浓情暖暖过端午·民族团结一家亲‘暨’小手拉大手·守护美好家园”“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和“清理村庄卫生·保护环境有我”“小手拉大手·森林防火我们在行动”“收青稞助夏收”等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了参与度高、形式多样化、活动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浓厚氛围。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宣传引导,利用微信工作群、太阳能小喇叭、宣传栏(横幅)等载体,宣传疫情防控、森林防火、生态文明建设、防溺水的相关知识;组织志愿者帮助村民收割青稞、油菜,利用休息时间在田间地头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意识”宣传教育,进一步教育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党建+治理”

  用心用情解民忧

  朵当村党支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联合“法律明白人”小组,在群众家中、茶馆、商铺及各隐患点开展拉网式大排查、大整治,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第一时间予以调解,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朵当村党支部始终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了让群众少跑腿,帮助群众建立养老保险一户一档,收集参保群众身份证、户口本复印件,详细掌握参保人员名单,逐项核查,规范整理,确保不落人不误登。积极协调水利局、施工方做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事宜,让群众喝上放心水。开展线上线下代缴代办、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土地确权登记上报、线路改造以及“助老服务”等便民服务500余件,用心用情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下一步,朵当村党支部将继续盘活用好村庄各类资源,扎实推进农家书屋及村级服务场所共融共建,切实打通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