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丝路古城喀什:文旅融合释放青春“强引力”

发布时间:2023-11-08 15:14:00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为考古队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肖小勇频繁在北京与喀什之间往返,不仅自己在莫尔寺遗址干到了第5个年头,还把自己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一批批地带到考古工地实践。2019年,中央民族大学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对莫尔寺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迄今经历了5期发掘工作。

  莫尔寺遗址位于喀什市伯什克然木乡莫尔村,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是目前我国经过科学系统发掘的最西部、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遗址之一。遗址虽然古老,但遗址上的工作人员很年轻。

  喀什有“玉石集中之地”的意思,东邻和田,这里却并不产玉。而东西方文化和玉石一样,自古以来在此交汇。如今的丝路古城喀什,文物会“说话”,文旅正融合,并释放出强大的青春引力,年轻人什么样,喀什的未来就是什么样。

  丝绸之路的遗址来了大学生

  95后哈萨克族姑娘娇哈尔·巴克提别克,本科学的是历史,研究生时转攻考古,毕业后回到家乡新疆成为一名大学老师。在硕士研究生二年级时,她曾跟随导师肖小勇到莫尔寺遗址实习,回忆起在考古现场的那一段经历,她说:“当时我们8个人,其中6个女生。刚来的时候只能看见两座塔,其他都被黄沙掩盖。而随着考古工作的展开,这片遗址曾经的景象就能告诉我们很多历史。”

  对考古专业的学生来说,课堂与现场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一个术语、概念、理论,如果不到现场实践,是无法体会其中的深刻内涵的。”肖小勇说,“比如,做田野考古最基本的理论之一是地层学,我在课堂上讲完,学生们背得滚瓜烂熟。但课堂是一个理想环境,真到了现场,遗迹千变万化,学生可能都拉不出来水平线。”

  让肖小勇高兴的是,学生来了之后,“有热爱,会思考”,无论将来是否从事考古事业,这群年轻人面对文化遗产时,眼中都闪着光。“实习生中一大半都是女生,可能从来没有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生活过,但这些学生都尽心尽力。莫尔寺遗址是一个陡坡,她们一开始要手脚并用才爬得上去,很快就都噌噌噌地如履平地。”

  肖小勇说,考古最直接的意义在于,它让一切“眼见为实”。“比如,莫尔寺遗址出土的几个佛像,带有印度传来的犍陀罗艺术的元素,但是那种轮廓分明的特征已经不明显,佛像面部非常柔和,这明显受到中原佛教艺术回传的影响”。

  喀什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53处,其中包括莫尔寺遗址、阿巴克霍加麻扎、艾提尕尔清真寺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喀什市启动了莫尔寺遗址保护开发建设项目,在做好文物遗址保护的基础上,挖掘文化资源和旅游开发潜力,完善遗址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游客服务中心、遗址观光区、文化体验区等。

  相关负责人表示,后期计划围绕莫尔寺遗址建设莫尔寺文化产业园,将莫尔寺遗址打造成集历史文化考古、中华文化传承、生态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

  娇哈尔·巴克提别克说,如果将来有机会能带着朋友再次来到莫尔寺遗址参观,她一定会告诉他们:“这一片遗址承载了考古人的心血,埋藏了许多的宝藏,更为历史留下文化交融的证据。”

  “文旅融合”让毕业生回到家乡

  始建于1640年的阿巴克霍加麻扎,198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则作为香妃园景区的一部分,成为喀什的一张文化旅游名片。2019年以来,游客在这里不仅能看到文物古迹,还能体验香妃迎宾仪式、观看非遗展览与精品剧目,甚至能参与一场“民俗婚礼”。香妃园景区还开通了直播,粉丝已超过300万,今年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文物遗址借助文旅融合的力量,有了新的活力。

  2023年,喀什市全面推进文物遗址保护利用。例如,针对盘橐城遗址公园,对盘橐城、班超侯府、博物陈列馆及广场进行整体提升改造。

  如今,游客在旅途中,不仅期待享受美食美景,还对历史文化——尤其是来到一座古城之后,有了越来越高的体验需求,甚至成为“刚需”。这也是95后维吾尔族小伙儿米热阿里木的感受。他自称“高台小米”,从小就住在高台民居附近,从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专业讲解员。

  阔孜其亚贝希老城区,即高台民居,意为“高崖上的土陶”。它位于吐曼河西岸一处高约30米、长宽约400米的黄土高台上,建筑群以土木、砖木结构为主,己有数百年历史。2021年,喀什高台民居综合性提升改造开发项目开始实施,进行了遗址修缮,以及公共服务设施、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今年6月,高台民居以全新的面貌正式对外开放,成为新的旅游打卡点。

  米热阿里木说着一口标准普通话,在高台民居入口处向游客们介绍:“门头的装饰图案和文字,源自1995年出土于民丰县尼雅遗址的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

  “我在这里长大,我每天讲的这些历史文化,就像在讲自己的成长故事。我非常喜欢这个工作。讲着讲着,我会发现一些自己的知识盲点,就去找资料学习。在和游客的互动的中,我也会更加了解其他地方的文化。”米热阿里木说。

  “活着”的非遗后继有人

  高台民居就像一座“活的民俗博物馆”,经过保护开发后,一部分原来的居民又回来了。他们继续在这里从事世世代代传承的手艺,其中包括约20种非遗项目,如土陶、木器、铜器、英吉沙小刀、砖雕、石膏雕、乐器等。

  穿行在高台民居,非遗小店的招牌色彩鲜艳,还有着不拘一格的起名方式——“砖雕师傅库尔班之家”“奶奶土酸奶”“拿起就弹吧”“吱咯吱的鞋”……随意走进一家,就像打开一个神奇宝藏。

  在“高崖上的土陶人家”,国家级非遗“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第七代传人吐尔逊·肉斯塔木,仍然每天亲力亲为做陶器。他今年72岁,这门手艺已经传到了他的90后女儿阿依姆萨古丽手上。小店不仅售卖土陶工艺品,还开办土陶工坊,游客可以亲自动手体验土陶制作。随着旅游日益兴旺,他家的收入每天在500-600元。

  阿依姆萨古丽介绍,土陶在当地依然是受欢迎的日用品,比如,装酸奶的碗就是土陶做的,“碗上的装饰图案有鸽子的尾巴——当地家家户户都喜欢养鸽子”。除了传统日用品,他们如今也开发了符合现代审美和需求的新品,比如花瓶、装饰画等。

  在喀什古城,一家“爷爷的爷爷的爸爸的馕”,每天从开张一直排队到歇业,即使买一个馕要等一个小时,游客也乐意。正在熟练揉面的85后吾买尔江·吐地,已经做了20多年馕,就如店名所写,他家已经有7代人做馕了。

  “一锅馕32个,10分钟出一锅,每天从早上9点忙到半夜1点,能卖出2000-3000个馕。”吾买尔江说。随着游客增多,他在原味的基础上,又开发出了玫瑰花、葡萄干、核桃等新口味。

  在每周一天的休息时间,吾买尔江的爱好是“学成语”:“经常跟游客交流,我的普通话越来越好了,但是之前在学校语文学得不太好,现在正好补上这一课。”

  除了传统行业,各种现代文化业态在千年古城中也毫不违和。咖啡厅、民宿、油画店、书吧……还有已成气候的旅拍,主打沉浸式体验。古城里五步一名“古城少女”,十步一位“西域公主”,引得穿着校服的小学生在放学路上纷纷“围观”。

  今天的喀什,有夯土结构的古城,也有高楼林立的街道。晚上10点,正是开始夜生活的好时候,游客提着大包小包玩得尽兴,本地人骑着电动车、自行车穿行而过,人间烟火掩映着丝路繁华。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