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释疑个人养老金四大热点问题
11月25日,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等36个先行城市或地区启动实施,各家银行纷纷推出相关业务。关于什么是个人养老金、什么人能参加、如何开立账户等问题,官方已给出详尽指引。但对于参与个人养老金的一些细节问题,市民仍有诸多疑虑:个人养老金投资理财,会不会亏本?现在一年交1.2万元,将来能领多少钱?这与购买银行理财有何区别……本报邀请中瑞方胜人力资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财税专家杜成和黄卫兰,就以上问题作出解答,供市民参考。
个税税率越高节税越多
问:纳税优惠是个人养老金相比普通银行理财等产品的一大亮点。那到底可以省下多少税?
答:首先,个人养老金采用的是递延纳税,投资时不纳税,领取时才纳税。
个人养老金可在核算个人所得税时作为扣除项在税前扣除。目前常出现的扣除项目包括减除费用(6万元/年)、专项扣除(社保公积金)、专项附加扣除(子女教育、大病医疗、房贷房租等)。按照《关于个人养老金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公告》的规定,个人养老金可以在税前按照实际缴存金额扣除,每年扣除的限额是1.2万元。
举例来说:假设个人年收入30万元,全年缴纳社保公积金6万元,按每年1.2万元的限额交个人养老金。那么,在未缴存个人养老金之前,其年度应缴纳的个税为:(30万-6万-6万)×20%-16920元=19080元;缴存后,应缴纳个税是(30万-6万-6万-1.2万)×20%-16920=16680元,年度内节税2400元。
以上举例的个人收入金额适用的是20%税率,由于我国个人所得税制采取的是七级超额累计税率,针对不同收入人群,具体节税金额不同。对于不同税率的人群,收入越高的人群使用的税率越高,个人养老金节税的金额就越高。比如,应纳税所得额在96万元以上的人群,节税额度最高,年度内节省5400元。再比如,年收入在6万元至9.6万元间的人群,个人养老金无论是否缴存,都是适用3%的税率,在不考虑时间价值的前提下,税优政策不具备吸引力。而年收入6万元以下的人群本来就免征个人所得税,本可免税的这部分收入在缴存个人养老金后再提取时反而需要缴纳3%的个税。
综上所述,个人养老金的税收优惠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因人而异,个人还是要参照自己的收入情况考量。
税费“一来一回”仍划算
问:个人养老金虽然在购买时享受了税收优惠,但领取时还要按照3%计税。这“一来一回”,还划算吗?
答:个人养老金3%的计征,是指在领取养老金的环节,单独按照3%计征,缴纳的税款计入“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按规定领取个人养老金时,由开立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所在市的商业银行机构代扣代缴其应缴的个人所得税。
假设纳税人目前适用税率为10%,按照每年12000元缴纳享受税收优惠,每年可减少当期税费1200元,本金12000元在提取时缴纳个税360元,这样算来,减少个税840元。如果按缴纳30年计算,可享受2.52万元税收优惠。所以,在缴税方面是划算的。
有些市民简单地把缴存个人养老金理解成“购买时节税10%,领取时缴税3%”,中间可“赚”7%的差价。其实这样理解并不太准确——因为个人养老金在提取时还会享受到长期投资的收益,所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仅在中间享受了7%的税收惠差。
平均年化收益率决定最终收益
问:每年最高1.2万元的购买限额已经确定,假设我每年投入1.2万元,将来能领多少钱呢?
答:根据专业机构的核算数据,假设每年缴纳1.2万元个人养老金用于投资相应产品,连续缴纳30年,总计投入36万元,如平均年化收益率为3%,则税后到期本息总收益为57.04万元;如平均年化收益率为5%,则税后到期本息总收益为81.2万元;如平均年化收益率为8%,则税后到期本息总收益为142.42万元。
不过,投资收益的计算是很复杂的事情,涉及的变量太多,收益会因提取的次数和规则不同而不同,建议市民参与个人养老金时一定听取专业投资机构的建议。
封闭账户应关注长期收益
问:个人养老金的投资产品里面包含了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这几类投资产品的安全性如何?是否会出现亏损的情况?
答:根据《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缴纳个人养老金后,相关的运营机构会通过本金运营实现资产的增值,所以未来市民的账户里面会包括缴纳的本金以及由本金所产生的增值。
理论上,个人养老金平台的产品都是经严格把关才入选的,产品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收益性都应该较有保障,一般从银行和正规金融机构购买的产品都应该可以相对控制风险。不过,购买投资产品时要做好自身风险评估并听取专业人员建议,特别是要详尽确认投资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与条款,依据自身能力匹配符合自己意愿和承受能力的优质理财产品。
由于养老金账户的特点是封闭积累,长期投资,只有到了退休或其他特殊情况才能提前支取,因此在收益关注方向上,建议应该关注长期收益。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