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新闻

北京:体制机制改革助推重大原创成果产出

发布时间:2024-04-10 14:05:00来源: 北京日报

  在全球首创消化内镜单目3D成像系统、发布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开发1024通道脑电信号采集系统……伴随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科研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一批重要原创成果陆续涌现。通过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新型研发机构不断提升自我“造血”能力,正在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昨天(9日)下午,在北京友谊医院门急诊大楼5层消化内镜中心的肠镜室里,消化内科医生孙秀静正带领团队进行肠镜检查。不同寻常的是,眼前的肠镜检查设备共有3块显示屏,而检查的医生则都佩戴着3D眼镜。

  左侧最大的屏幕上,实时显示着结直肠内部的3D影像。随着内镜的插入,右侧显示屏跳出了黄色的提示框——人工智能系统提示发现了病变。

  一场看似平平无奇的肠镜检查,其实应用了众多国内外领先的医疗创新科技,消化内镜的单目3D成像系统及消化道疾病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就是最大亮点。借助这一“黑科技”,医生在患者乙状结肠部位发现并取出了一颗仅3毫米的小息肉,规避了发生恶性病变的风险。

  “常规肠镜检查设备难以检出5毫米以下的小息肉或形状较为扁平的息肉,使患者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友谊医院消化分中心实验室副主任朱圣韬介绍,消化内镜的单目3D成像系统主要适用于有确诊需求的筛查患者,目前已完成相关检查1000多台。

  “近年来,本市积极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我们在政策的支持下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友谊医院院长张澍田介绍,去年,友谊医院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科院苏州国科医工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三方发挥各自优势、紧密合作,形成“产学研医”协同创新体系。

  这一新型研发机构的形成,有力推动了新药物、新器械、新策略、新体系等消化系统疾病前沿科研创新的进展,消化内镜的单目3D成像系统就是该实验室在全球首创的。

  “传统的肠镜检查中,微小或隐藏的病变往往难以识别。如何精准观察病变,特别是细微病变的真实形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张澍田介绍,基于这样的需求,实验室首创了该系统。系统基于单眼立体成像原理,自主研发双网络超分辨成像算法,通过高速处理器对内镜的每一帧图像信号进行甄别处理,形成真实的左右眼图像,从而将普通内镜图像转化为3D图像,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消化道内部的立体观察。

  多中心、大样本、交叉设计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与普通2D肠镜相比,使用3D肠镜能够将息肉检出率提高1.54倍、腺瘤检出率提高1.45倍。

  “推动主体多元化、攻关集成化、管理现代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提高了医药领域科学技术和诊疗水平,从而给人民的生命健康带来更有力的保障。”张澍田说。

  友谊医院牵头组建的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只是本市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在赋予新型研发机构充分自主权的前提下,推动机构结合本市优势和特点,围绕关键技术方向和问题,集中力量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比如,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发布的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Quafu(夸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和实现开放式架构双场量子密钥分发系统,通信距离突破615公里;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承担的“智能脑机系统增强计划”,已完成1024通道信号采集系统的开发;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悟道3.0”系列大模型,在语言、视觉、多模态等基础大模型方面取得研究突破……

  一批重要原创科研成果的涌现,体现着本市从创新体制机制、释放科研活力等方面助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有力成效。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将组织第三方机构和专家,开展好相关新型研发机构阶段性评估和综合评估,推动机构逐步健全完善各项制度,吸引合作和社会资金投入,持续提升机构科研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产出更多原创科研成果。

(责编: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