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藏医药 > 行业动态

那么远,这么近,看组团援藏模式在日喀则落地

王淑 发布时间:2018-09-21 09:34: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2018年5月19日,经过5天的规范化淋巴癌化疗后,拉巴终于可以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出院了。出院时,拉巴和家人握着援藏专家的手,用并不流利的普通话不停地道谢。在这之前,通过医院远程医疗影像会诊系统,远在千里之外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医学影像科等多学科专家通过会诊,为拉巴制定了治疗方案。

  专家济济一堂进行会诊,制定治疗方案,与患者及家属面对面沟通,解答疑惑,打消顾虑,不离乡不离土享受到大城市的优质医疗服务。上海与日喀则虽远隔千山万水,但援藏将两地紧紧连在一起。那么远,这么近,组团式援藏三年,来自上海23家三级甲等医院的62名医疗骨干带着“上海节奏”“上海标准”援助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让组团援藏模式在这里生根发芽,日喀则人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图为医务人员正在查房

  回溯:二十七年前的艰辛,历历在目 

 
图为日喀则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日喀则市人民医院院长米玛多吉接受记者采访

  “1991年9月,我从医学院毕业踏进医院大门时,看到的是医院极其落后的基础设施。”回溯二十七年前的艰辛,日喀则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日喀则市人民医院院长米玛多吉印象深刻。

  土坯房子、铁皮屋顶、简易的钢丝床,这就是当时医院办公、住院的环境。寒冷的冬季,大家靠往用过的葡萄糖瓶里灌热水暖被子,办公室、治疗室都要生炉子。“很多药品因为天冷都冻住了。”米玛多吉回忆说,那时候医院能够给患者做的就是拍个X片、黑白B超、肝功能检查和三大常规检查,治疗方法多是输液、打针,能够做的手术只有胆囊、阑尾、妇产科的正常分娩,还有一些外科四肢的固定术。

  内外妇儿四大科室,再加上医技、放射、检验这三个功能科室,250张床位,这样的规模要满足广大患者的就医需求非常困难。上班时,医务人员需要先经过过门诊排队的人潮,挤到自己办公室里去;查房时,要绕过走廊里一张一张的临时加床才能走到病房里去。门诊的患者在排队等候,住院的患者也在排队等候,那时候医院同事们常开玩笑说,“上班就像到了战场一样。”

  随着西藏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兄弟省市的无私援助下,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有了飞跃的发展。艰苦的环境、翘首的等待、落后的治疗也终成曾经。

  点滴:十七年前的梦想,终于实现 

  2017年12月,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新院区投入使用,成为目前西藏硬件设施最好的医院之一。宽敞明亮的门诊楼里,患者有序排队就诊;检验科里,医务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操作仪器,出具报告;手术室里,无影灯即将打开,主刀医生和他的助手们正在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最后的流程核对……

 
图为一名患者正在检验科接受检查

 
图为新投入的仪器设备

  环境变好了、新的仪器设备启用了、新的医疗技术实施了、患者就医更方便了,一系列的变化让米玛多吉连连感叹“没有想到”。

  更让米玛多吉高兴的是,自己十七年前的梦想,也终于实现了。

  2018年4月的一天中午,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微信群里信息不断:江孜县人民医院接收了一名心肌梗塞患者,数分钟前昏迷过去。情况十分危急。在微信群里看到信息后,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便展开了一场与生命的“殊死搏斗”。心电图通过微信传过来了,研判病情指导当地开展溶栓工作。有限的拖延救治时间后,患者随即被送上120急救车准备转运至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安排医务人员、准备接收患者,一个多小时后,急救车抵达医院旋即开展救治工作。心内科介入团队迅速开通静脉通道、打通血管……近四十分钟的熟练操作,一个鲜活的生命得到了救治。

  多学科配合,“组合”发力让患者得到及时救治,这让从事心血管内科诊疗救治的米玛多吉不仅感慨:自己之前的“遗憾”总算是弥补了。

  刚接触心血管方面的临床工作时,米玛多吉和他的同事们遇上病人有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时,往往是通过药物、输液的方式来治疗。“这些治疗在有些病人身上效果并不是很理想。1996年左右,我的老师告诉我,内地有一种介入治疗的方法,是非常先进的,能够第一时间让心血管疾病的急症得到救治。”当时日喀则市人民医院非常重视心血管疾病的救治,组织了多个科室的医生到内地学习。但因为整个硬件设备设施、人员要求都很高,培训后医院并没有做成介入治疗。

  2000年,机会又来了。米玛多吉以一名访问学者的身份赴北京医院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知道当年老师提到,介入治疗对心血管病尤其是冠心病的抢救救治是一个最好的举措。我如饥似渴想把这门技术学到手,回来后可以在医院做这件事情。但当时带教我的老师对我说,他们组建的这个DSA介入治疗中心,仅资金就投入2000多万元,人力方面更是一茬接一茬去国外培训学习。”

  如老师们所说,介入治疗中心是一个团队在战斗,需要放射科、急救中心等多部门、多学科间配合才能做到。一个人单枪匹马到北京一年,回去就想把这项技术移植过去是不太可能的。但米玛一直没有忘记这个初心,想把这件事情落地。

  2015年8月组团式援藏队员到来后,他再次提出了这个设想。“非常可喜的是,2017年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打造新院区,这里有介入中心的布局以及硬件设施规划。”今年介入治疗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因心肌梗塞需要进行介入治疗,甚至打了冠脉支架的救治已经用在了十几例患者身上,这种方法为他们打通了生命绿色通道。

  展望:打造西部医疗中心,可以预见 

  高原地区心血管病高发,以往日喀则出现心肌梗塞的患者,往往需要送到拉萨治疗。4个多小时的路途,很容易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今年,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在上海援藏团队的大力支持下,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合作建立了“西藏西部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胸痛中心)”。

  这个中心以心血管内科为主,囊括急诊、检验、介入等科室,形成了多学科配合的救治。“以前,因为医疗技术条件的落后,患者如果出现了心肌梗塞的情况,我们医生能够做的很少,有的地方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这个病。现在,再遇到胸痛的病人,只要走进急诊室的大门,我们就有一个标准化的流程,让患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开通绿色通道,对患者进行最优质的治疗。”米玛多吉说。

  胸痛中心只是10个临床医学诊疗中心中最“年轻”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仁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等在内的十家上海医院,先后与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签署了“以院包科”合作协议书,分别对口帮扶医院的10个科室,并对应成立了10个临床医学诊疗中心。

  临床医学诊疗中心让高原常见、多发的疾病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有了标准化、规范化的治疗流程,而远程医疗影像会诊中心则让看病就医的群众不出日喀则市就能享受到上海优质三甲医院的医疗资源。

  对上,远程医疗影像会诊中心连接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上海各大知名三甲医院;对下,远程医疗影像会诊中心连接了江孜、拉孜等县区,遇上危重疾病、疑难杂症等,通过视频等方式,患者就可以获得上海各大医院医学专家的权威诊断和治疗方案。米玛多吉说,远在千里之外就诊的患者,不出日喀则市就能享受到上海最优质的三甲医院医疗资源,这对于很多上海本地市民来说恐怕也难以实现。

  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救治,有的疾病还需要转到内地,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现象时有发生,米玛多吉说,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每每看到这些情况,都让他很心痛。随着组团式援藏的实施,十七年前建立介入中心的梦想如今实现了,滞后的医院硬件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患者看病就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这些对于米玛多吉而言都是“没有想到的”。

 
图为两名医务人员正在模拟手术

 
图为医务人员正在查房

  学科构建、人才培养、流程规范、制度完善……组团式援藏结出硕果。2018年6月,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正式挂牌“三甲”。在“强三甲”的路上,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提出打造西藏西部医疗中心和医学高地的目标,并作为院训让全员人牢记于心。“这并不是一个遥远的目标,在组团式援藏下,我们成为了三级甲等医院,随着医院持续不断地内涵建设,我相信这个目标是可以预见、可以实现的。”(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淑 王媛媛)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