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藏医药 > 行业动态

80公里的“万水千山”

王淑 发布时间:2018-10-17 08:59: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越野车在裸露的河床上慢了下来,但车里的人依然能感受到一阵阵颠簸。河对岸,三五棵成队列的树木掩映着一座座藏式房屋。车里的人如释重负:终于到地方了。

  这是距离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80公里的萨迦县雄玛乡夏堆村,为了找到这个小山村,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上海援藏医生们犹如走过“万水千山”,已经在这附近兜兜转转走了近两个小时。确认方向的电话一次次拨出,车窗也一次次摇下询问路人,那个小山村究竟在哪里?要打道回府吗?不行!那里还有一个个病患等待着医生们的到来。


图为援藏医生为边珍检查身体。摄影:王淑

  等候,在80公里外的小山村

  同样焦急的还有夏堆村的边珍一家人。一个多月过去了,自己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医生这次来难道是因为自己的病有其它情况?这里这么偏远,他们能找到地方吗?“是在雄玛乡夏堆村,你们到哪儿了?”等待的边珍一边联系着医生们,一边请父亲前往村口迎候。

  终于,越野车抵达了一个河畔的小山村。秋日的年楚河大地处处都是收获的金黄色,大家却顾不上欣赏眼前的景致,心急如焚地等待司机师傅问路的结果。终于,司机师傅回来了:“问了,导航带的路不对,这里不是我们要去的那个夏堆村。村里也没有一个叫边珍的女孩。”

  有人建议先联系萨迦县人民医院,然后再联系雄玛乡卫生院,当地卫生院的工作人员可能知道这个地方。“电话打通了,雄玛乡卫生院的院长知道这个地方,我们先去乡卫生院。”日喀则市人民医院院长助理、医务处处长龙子雯告诉大家。

  前方的路终于明了,可跟随上海援藏医生一同前往的记者却担忧起来:这么偏远的小山村,如果遇上需要转诊救治的危急重病人,转运路上就得耽误很长时间……

  在雄玛乡卫生院院长的带领下,汽车终于行驶在了通往夏堆村的路上。车轮驶过,尘土飞扬。“非要今天去夏堆村吗?前面在修路过不去,要去得绕很远。”听完雄玛乡卫生院院长的解释,我们才知道,虽然雄玛乡距离夏堆村不到10公里,可真要前往,估计得花上30多分钟。

  “去!那儿有病人,等着检查。”

  汽车在土路上调转方向,继续朝着夏堆村行驶。一路走过土路,扬起的阵阵黄沙,又驶过河滩路面,压上高低不平的石块,终于驶上了通往河畔村庄的乡村公路。

  不远处,一大一小两个身影正在路边张望打探,边珍的家可算是到了。

  顾不上寒暄问候,援藏医生们拿出仪器设备开始给边珍检查身体。“肝脏回声非常均匀,包膜很完整,看了也没有明显的块,也没有囊液或者出血。”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超声科主任汤政德告诉边珍,从超声检查的情况看,手术很理想,术后恢复得也很不错。

  再见面,医生、患者以及家属脸上都难掩笑意。

  看到曾经的患者恢复地很好,援藏医生们急切的心情终于缓了下来。不善言辞的边珍和家人们一次次地向医生们说着“妥切啦”(谢谢啦),一次次端着杯子请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喝甜茶,又一次次拿起暖瓶往医生面前的杯子里续茶。


图为援藏医生们带着营养品看望边珍和她的家人。摄影:王淑

  揪心,在一个多月前的医院

  时间回到一个多月前的日喀则市人民医院,那是一个周末的深夜,当时,手术室里的氛围可不是这样轻松。

  “一个急腹症病人急诊收治入院,经过检查肝脏局部破裂,初步判断是肝包虫破裂引起的。”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黑振宇为我们讲述了这个“生死时速”的故事。

  考虑到西藏地方病中肝包虫病比较多见,医生们最初判断这名患者的腹腔痛是肝包虫破裂引起的。“肝包虫破裂的囊液是一种蛋白,会产生过敏反应。跟患者的症状很像。”医生们研判病情后,决定立刻采取手术治疗。

  此时,高原的深夜,已经静得出奇。

  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手术室里,依旧灯火通明。

  无影灯对着患者的肝脏部位,普外科值班医生开始进行剖腹手术。“不是包虫病!”肝包虫病有明显的特征性表现,外囊、内囊,都应该有囊液的表现。而手术台上躺着的患者,肝脏左侧有长达8厘米的肝瘤破裂,导致出血。

  这是“瘤卒中”!

  血液等许多客观条件都不具备的深夜,是继续手术,还是停止手术?

  一番考量,主刀医生决定对破裂的肿瘤做局部缝合止血,先保住性命。

  随后,增强CT检查结果出来了。三位上海援藏医生认定,患者的肿瘤部位紧贴并挤压肝中静脉,但是离第二肝门尚有1CM的距离。

  “患者还这么年轻,今后还有那么多美好生活在等着她。”“第一次发病,具备根治性手术切除条件。”“将肿瘤完整切除,固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科室讨论中,医生们都在为这一个年轻的生命揪心。

  跨越千山万水来日喀则,不就是为了救治、延续一个个生命吗?手术有难度,难道就要把患者转送到上一级医院吗?转运过程中,出现失血性休克怎么办?

  欣喜,在三年后的今日西藏

  脑海中一个个淳朴的藏族百姓的面庞闪现,耳畔传来一个个治愈患者一遍遍的“恩吉啦,妥切啦。(医生,非常感谢)”,还有眼前年轻的患者殷切期待的眼神……

  手术有难度,但医生的职责不就是治病救人吗?现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的软硬件条件已经不是三年前了。组团援藏实施以来,上海整合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优质资源,派遣医院骨干医疗技术人才,带着服务、带着技术、带着理念将上海的优质诊疗服务与技术播撒在年楚大地。

  “我们有组团式医疗人才在,软件条件具备了;再加上搬迁到新院区后,新的仪器设备也到位了。硬软件条件都具备了,手术是完全可以在日喀则做的。”这样一来,患者和家属不用奔波到拉萨甚至内地看病就医,同时也避免了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病理结果提示,患者罹患的是分化程度高、恶性程度相对较低的“肝透明细胞癌”。这也就是说,只要能将肿瘤切除,患者手术后的愈后应该是很好的。

  普外科、输血科、麻醉科、重症监护室(ICU)……多个科室的多名医生加入到这场手术方案的讨论中。谁来主刀,切除部位怎么操作,手术中的血液供应如何保障,术后转到重症监护室(ICU)又该注意些什么……

  反复商议后,医生们决定为患者进行精准左半肝脏切除手术。这项手术此前在日喀则从未实施过,这次由三位上海援藏医生上台操刀。

  手术中,主刀医生发现,第一次手术造成患者上腹腔及肝脏周围广泛粘连,极大增加了此次手术难度。在两位上海援藏医生和当地两位医生的配合下,主刀医生成功破解了这一难题。

  时钟滴答滴答,4个多小时以后,“肿瘤完整切除,手术成功了。”

  经过近两周时间的恢复,患者顺利出院,回家休养了。

  “我不太记得手术的事情了,也不知道自己的病到底有多么危险。”夏堆村一幢二层藏式房屋里,边珍只记得自己当时胃痛得厉害,躺在床上起都起不来,还是同屋的人把她送到了医院。

  而她的父亲回忆整个过程,始终无法平静:“听说要做第二次手术,当时以为基本上已经不行了,没抱任何希望,还好有几位专家,几位恩人把我女儿的命救回来了,遇到上海专家运气太好了,真的很感谢他们。这次他们又到家里来给我们检查身体,真的很感谢。村里的路不好走,远方来的客人让我们全家都很高兴。”

  “你的身体恢复得不错,但还是要叮嘱下你和家里人,吃东西要注意营养、不能太累、生活要有规律。带来的营养品记得好好吃。如果有机会,带母亲和弟弟来医院再做一个详细的检查。”

  相逢总是短暂的。临别时,援藏医生们“啰嗦”地再次叮嘱边珍和她的家人。“边珍很年轻,这么年轻患上肝癌,我们就怀疑这很有可能是家族遗传。这次来一是给边珍做复查,二是看看家人的情况。如果真是家族遗传,那也能早一点进行治疗。”援藏医生向我们解释着。


图为边珍和母亲在一起。摄影:王淑


图为边珍母亲。摄影:王淑

  挥手!道别!再见!

  汽车再次缓慢行驶在乡村公路上,我们终于有时间欣赏窗外了。微风吹动的枯黄小草、收获的青稞田里堆起的谷垛、无数个云翳下即将到来的黄昏,还有不远处荒凉的山脉和早已弃之不用的土黄房屋。

  咦!公路上怎么有一个人影,原来是边珍的父亲。他一边跑,还在一边挥舞着手中的帽子向我们道别。回头再看一眼这个小山村,再挥挥手道别,不远处乡村公路上的人影逐渐模糊……


图为边珍生活的小山村。摄影:王媛媛


图为边珍生活的小山村。摄影:王媛媛

  “每一次在西藏看病人,我们每个人感受都特别多。在西藏当医生真的能感受到医生这个职业所能给予的成就感和荣誉感。”此刻,援藏医生们再次深刻体会到无数援藏前辈们心心念的“一生援藏,一世藏缘”。

  带着满心的不舍和满满的收获,援藏医生们回到了日喀则。窗外,早已华灯初上,夜色弥漫。

  低头翻看手机,微信朋友圈里,边珍发了一张和我们在一起的合影,并说,“今天真开心” 。

  (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淑 王媛媛)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