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故事】白玛,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圆梦的西藏英雄
1月9日,京城阳光灿烂。我陪同来京治病的老朋友白玛和他的女儿、女婿及翻译加央玉珍,一同登上天安门城楼,帮这位全国劳动模范圆了一生的梦想。
这是白玛在天安门城楼向广场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行注目礼(唐召明提供,2020年1月9日摄)
今年78岁的白玛是西藏那曲市双湖县嘎措乡原乡党委书记,一位非凡的人物。他所领导的乡在藏北高原一隅创造了一个政治和经济上的“小特区”:整个西藏仅有的一个未实行牲畜私有私养的牧业乡。这个牧业乡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方式是独特的——至今仍然保留着“人民公社”时期的集体经济,实行专业化分工。如今,这个乡已实现了定居、通路、通电、通信和通广播电视,人均现金收入近年来连续在2万元以上,成为西藏少有的富裕乡村。
我与白玛书记相识32年了,不由得想起采访这位老英雄的许多往事。
图为作者陪同白玛登上天安门城楼后,两人合影留念(唐召明提供,2020年1月9日摄)
1988年初冬,是我第二次独闯藏北无人区。事情凑巧,我在那曲镇等候便车时,双湖办事处(现改为双湖县)设在那曲镇的西亚尔公司有人告诉我,嘎措乡白玛书记正在那曲地区党校基层干部培训班学习。他正是我追寻千里想采访的人物。
那曲党校在那曲镇东南边,从那曲饭店步行要走半个多小时。访问双湖西亚尔公司的第二天,利用中午和晚上的时间,我俩畅谈了两次。白玛书记来自牧区基层,汉语不通,我也说不通藏语,多亏他同屋的学员、原双湖办事处尼玛区吉瓦乡青年乡长石秀次仁当翻译,才解决了语言不通的问题。
白玛身材魁梧高大,穿一件普通的黑白两色老羊皮藏袍,腰前挂着镶有红色玛瑙、装有7发子弹的银质弹夹,一双浓眉下,闪亮的眼睛透着聪慧的光华,给人留下精明能干的印象。
人们常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嘎措乡独树一帜,保留了集体组织,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责任制,生产得到发展,牧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至关重要的一条是乡里有个好领导。
这是白玛(左)与来双湖县嘎措乡家中看望他的、当年率领申扎县人民开发藏北无人区的老领导洛桑丹珍(右)在家中合影留念(唐召明提供,2013年7月27日摄)
1972年,白玛担任嘎措乡书记后,带领全乡牧民艰苦奋斗,使嘎措乡很快摘掉贫困乡帽子。1976年,开发藏北无人区,他们搬迁到双湖草原,在这片野兽出没、渺无人烟的地方安了家。
过去,地广人稀的藏北无人区,交通不便,流通不畅。白玛就把眼光投向更广阔的生产经营流域,瞄准了外界更广大的市场。
从1984年开始,他和乡里汽车司机一起,拉上羊毛、皮张等畜产品去西藏阿里地区普兰销售,汽车返回时拉回牧民需要的貂皮、木碗、手表、民族用品等紧俏货。每年去普兰一至两次,乡里一年仅此项收入平均就有4万多元。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乡里还组织牧民在附近的孔孔茶卡、朋颜茶卡去挖盐巴,一年销售20多车。
当采访结束得知我将去嘎措乡时,他那有力的大手握得我手直痛。他意味深长地说:“我代表全乡干部群众欢迎你这第一位去嘎措乡的新华社记者!”并用藏文给在家的副乡长琼培和自己的妻子各写了封信让我捎去。他说:“有什么困难去找副乡长琼培。”
这是作者在双湖县嘎措乡白玛(右)的家中采访后合影留念(唐召明提供,2017年7月26日摄)
数天后,我站在双湖办事处嘎措乡,看到了全乡男女老少在白玛书记带领下自己动手所建设起的新家园:空旷的草原上过去没有一个羊圈和一间房屋,现在不仅建设起了90多间房屋,还安装了40台风力发电机。
按照当时牧民自己的说法,他们已实现了群众住房化、照明电气化、牲畜羊圈化。而这“三化”背后,是他们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才换来的。
1976年,一场罕见的狂风,撕裂了帐篷,刮散了牛羊,刚刚搬进双湖草原的牧民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狂风面前,无数干部、牧民挺身而出。时任嘎措乡人民公社书记的白玛就是突出的一个。他从迁移来的全公社60户人家,345人中,抽出70多名青壮年牧民组成突击队,活跃在抗灾保畜的最前沿。他们追回牛羊,抢救弱畜,风口抢草,在背风处修筑羊圈——捡干草的队伍里,有白玛7岁的女儿德卓,她背着小口袋,跟大人一样,在狂风中奔跑,为牲畜捡草。大家劝白玛:“风这么大,快叫孩子回去吧!”他说:“不要紧,就让她和开发双湖草原的事业一起成长吧!”书记的行动,就是无声的命令。在嘎措乡,男女老少都上阵了,整整干了12天。脸被风吹裂了,变粗糙了,火辣辣的痛;手被干草划开了口子,流出了血,没人叫苦,没人逃避。全公社共捡回干草38000斤,牲畜过冬有了充足的饲草。在这场风灾中,有效地减少了瘦弱牛羊的死亡。在气候恶劣的高寒牧区,大家创造了奇迹。
这是白玛夫妇与孙女们在双湖县嘎措乡家中院门前,目送来家中看望的客人(唐召明2013年7月27日摄)
几十年过去,今天这位闻名藏北高原的老英雄因年高体弱,专程来北京看病,并有一大愿望:那就是想到天安门城楼看看。于是,我帮他圆了这个梦想。
白玛老书记站在天安门城楼,向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行注目礼,以此表达对祖国的深沉挚爱和美好祝福。(中国西藏网 文、图/唐召明)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藏北故事】“生命禁区”好夫妻 三尺讲台谱人生
去年9月20日,我随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捐赠高原捡拾车志愿服务组人员,一同来到藏北双湖县中心小学看望模范教师杜安东、曹晓花夫妇,并为该校师生送去《阿古顿巴》动画片与部分书籍。 [详细] -
【藏北故事】神奇的藏北岩画
“远看是山,近看是川”,这是藏北高原的一大特点。加林山是一片不高的丘陵,圆秃秃的山包,远处有雪山环绕。[详细] -
【藏北故事】雪山情缘
6年前,我曾出版过一本纪实作品,这本名为《走遍藏北无人区》(羌塘变迁纪实)的书,描述了雪山林立的藏北无人区从开发到建设的伟大历程,使我在同行圈里有着一个特殊的称谓—“野牦牛”。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