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记者唐大山来到金沙江畔的藏东朱巴龙乡驻村。爱好文学的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何感悟,《大山驻村见闻》将给你展示一幅幅康巴大地的发展变化图景,描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村里在收医疗保险费用,乡村振兴专干卓玛正忙这件事。
放假了,卓玛想回30多公里外的家。但村民来交费是不分节假日和时间点的,怕我听不懂藏语,她有些为难。
我对她说:“我们驻村回不去,你要享受节假日,回去和家人团圆。不要担心收费出问题,遇到听不懂的,我找乡干部翻译。”
卓玛匆忙挎起包搭车去了。我的心一紧,看来考验我的时候到了。
大部分村民的四川普通话说得可以,但有一部分人不会说也听不懂普通话。
起初来的是几个年轻人,他们根据需求交费,我顺顺当当收钱。我写上人数、钱数,他们一一签名摁手印。我心中窃喜,村里的事儿同样能搞定。
高兴没超过十分钟,白洋组的郎加来交费。看参保信息中的身份证号码,知他45岁。开始我俩能交流几句,当涉及关键信息时,比如他的弟弟尼玛在外地务工,需不需要交费?我反复说如果在外地没参保,可在户籍所在地朱巴龙村参保;如果在务工地参保,家里不用再交医保费。
我的普通话不标准,他的“川普”说得断断续续。由于彼此表达不清,理解困难,他急得脸发红,我感到难为情。
图为丁增桑布(右一)在为唐大山和村民翻译 摄影:唐大山
正在着急之际,乡卫生院医生卓玛拉姆的儿子丁增桑布来了。他上小学四年级,住在附近,经常找我玩。
我像搬到救兵一样,赶紧让他坐在椅子上,担任翻译。
“你问清他的弟弟参保不参保。”
“他说弟弟在外面有保险,今年不在家里交医保费。”
“我把花名册上的人员念给他听,念到多吉拉珍时,他说的是什么?”
“他说想给妈妈交医保费。”
“他的妈妈70多岁,早不用交费,同样享受医保政策。”
“他说老年人身体不好,交费能多报销,合算。”
“老年人有相应的医疗报销规定。你跟他说,阿妈不用交医保费。”
听完丁增桑布的翻译,郎加满意地笑了。
郎加刚摁下手印,又进来一位和他年龄相当的男子。
他手里捧着头盔,一看就知道是骑摩托车来的。我和他的语言交流同样不顺畅。
他似乎知道坐在我对面的丁增桑布是翻译,对着11岁的小学生说个不停。
“他有什么特殊情况?给你说那么多。”
“他说家里有8口人,除了一位70多岁的老人,其他7人全部交费。他问,这7人中有个不到3岁的小女孩向秋措姆,她可以交吗?”
“花名册中有的,可以交;花名册中没有的,只要是朱巴龙村人,都可以交,我在新增人员中写上她的名字就可以。”
“他说,知道有60元、120元、250元三个档次,晓得多交报销的医疗费多。有人认为身体好,不会生病,不想交医保费。他这几年都是白交,还是自愿交费,只不过选的是60元这个数目。一年交420元,有病了能报销大部分,没病是帮助别人。政府通过这种方法让大家做好事,有病的人家减轻了负担,我们已经看到了。现在420元算个啥,到巴塘转一圈,没了。交医保费,一家人管一年,心里踏实。”
“难为你了,翻译这么长。他怎么还往外掏钱?”
“他说有个叫加安的一家三口人,在拉萨,回不来,让他代交医保费。”
“这是邻里相助。”
图为充满自信的丁增桑布 摄影:唐大山
看得出,丁增桑布为我和村民翻译,神情犹如在做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事实的确如此,如果没有他的翻译,我只能拿起手机向卓玛求助。可以断定,卓玛说得再清楚,远水解不了近渴。
如果是语言交流顺畅的村民来交费,丁增桑布失去发挥作用的机会,好像有些失落。
待工作告一段落,我俩聊起了他的学习。除了藏语文,他的每门课程,我都能说上几句。
我没有语言天赋,想学几句藏语,倒让丁增桑布大伤脑筋。
他用藏语教我“女生”怎么读,我跟着发音“嫫”。
他用藏语教我“男生”怎么读,我跟着发音“泼”。
他听着我说的不准确发音,无奈地说:“教你好几遍还不会读。当老师太难了。”
日常生活中的藏汉对话互译,丁增桑布游刃有余;为了教我几个藏语词汇,他急得团团转。可见,凡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教会别人更非易事。(中国西藏网 通讯员/唐大山)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