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视角,研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近期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我在学习这次会议的重要精神中,反复研习、体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其中“挖掘、整理、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一段体会尤其深刻,感觉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人文社科工作者提出的重大的研究课题。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重温他去年8月19日考察敦煌研究院时说的:“敦煌文化是研究我国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照起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去年到今年,在不同场合讲的精神内核是一致的,也是一贯的,那就是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在这个框架之内,各种区域或专题文化都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
由于我在教学和科研的实践中,既要涉及到敦煌学,又要接触藏学,既学习和研究了西藏古代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又领会到敦煌文化是包括汉族、藏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共同创作的结晶。研究表明,隋唐之前青藏高原尚处于小邦并立、强者争雄的局面,吐蕃悉补野部为强者之一,与之鼎立的还有羊同、苏毗,以及实力约逊的吐谷浑、白兰、多弥、党项等。
从7世纪初开始,吐蕃日益强大,向四周发展,逐步统一了各部,建立起强大的政权。经过几个世纪的时间,原来分布于青藏高原的其他民族不断“吐蕃化”,逐步融入了吐蕃,此后他们就以吐蕃人、进而以藏族人的身份出现了。
说到古代藏族对于敦煌文化的贡献,学术界当前有一个敦煌学与藏学交叉的领域,叫做“敦煌吐蕃文化研究”。这是因为,在8世纪下半叶到9世纪中叶,吐蕃接替唐朝对包括敦煌在内的河西地区进行了管理。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支持当地僧俗开凿洞窟,兴建寺院,广纳僧尼,翻译和抄写佛经,顺应和延续了敦煌佛教事业的发展势头。在20世纪初发现的莫高窟藏经洞写本中,藏文佛经的数量仅次于汉文佛经,居第二位。再加上莫高窟塑像、壁画中的藏传佛教题材的作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古代藏族的宗教文化也是敦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笔者的研究还是初步的,以上观点也还仅仅是阶段性的认识。今后,我还要反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在研究西藏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的同时,也要扩大视野,深入研究古代藏族在西藏范围之外与其他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探讨藏族文化在其他区域或专题文化中的影响,乃至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贡献。(中国西藏网 特约撰稿/杨铭 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传承发扬“老西藏精神”奋力建设现代化新西藏
雪顿节的歌声还在环绕,北京的金山又传来喜讯。火热的八月,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胜利召开,为西藏工作树立了新的里程碑。[详细] -
人权法学专家:中国媒体在涉藏国际传播生态议题上逐渐获主导地位
“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详细] -
肖杰:将西藏工作置于“两个大局”的宏观背景之下进行观察和思考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当代研究所副所长肖杰谈到,将西藏工作置于“两个大局”的宏观背景之下进行观察和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加充分地领会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重要意义和历史使命。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