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原创

【藏北故事】当你熟悉了它的时候,它就变成了可爱的家乡

发布时间:2021-04-13 21:36: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有首藏北民歌这样唱道:“辽阔的羌塘草原呵,当你不熟悉它的时候,它是如此那般的荒凉;当你熟悉了它的时候,它就变成了可爱的家乡……”

  上世纪80年代,我先后几次去过的文部和双湖两个办事处所在的小镇,当时既没有绿树,也没有宽阔的马路,只有一二十排极为普通的平房。

  30多年后的今天,当我再次漫步两座县城街头时,原文部办事处已改名为惟一以太阳命名的“尼玛”(藏语为太阳)县。原双湖办事处先改名为双湖特别区,后又改名为双湖县。

  这两个地方都是开发藏北无人区后新崛起的城镇。除了改名外,它们的发展变化也惊人地相似:都是两三层白墙红顶的新楼房、宽阔的街道、漂亮的路灯及繁荣的市场、众多的街铺、琳琅满目的商品……而这些变化主要来自中国海油和中国石油分别从2002年开始的对口援藏。


这是尼玛县前身的文部办事处小镇(唐召明1987年摄)

  30多年前,我两次独闯藏北无人区时,两地的藏汉族干部职工加在一起也就不过500人。那时没有一条正规的道路,也没有一座楼房,大部分是土坯房或是“干打垒”(用土夯起来的墙),就连党政机关也仅是水泥空心砖砌成的白墙铁皮顶房屋而已。

  这两地当时没有上下水,饮用水来自山里流出的雪水和打井水;房间需要常年烧着牛粪炉取暖;两座城镇没有一家餐馆,人们想吃蔬菜水果成了奢望;没有任何娱乐设施;更没有电梯、绿树、蔬菜大棚,以前人们在这里吃牛羊肉容易,见新鲜蔬菜难;那时的通讯不畅,两个办事处只有两台收发报机与外界保持着联络。


这是尼玛县城新貌(唐召明2016年10月6日摄)

  而如今,在中国海油的援助下,尼玛县城建成了面积约有1平方公里的城区,办公、住宅、商业、教育及其它建筑物面积共达10多万平方米,并建成建设路、尼色路、木噶路三条主干道。

  这座海拔约4600米的县城现在通了柏油公路,建起了水电站,创造了当地无数个第一:如三层楼高的尼玛宾馆有了藏北无人区的第一部电梯;三层高的日光采暖办公楼大厅有了第一棵绿树;县城边上有了第一个蔬菜大棚,特别是里面所种植的青椒、西红柿、西兰花等十余种蔬菜青翠欲滴,使人顿感氧气量倍增……

  在标志性建筑的尼玛宾馆北面是条繁华的商业街道。路两边商店、超市、饭馆、蔬菜店、修理店、药店、摩托车经销店应有尽有,这里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各种川味和藏餐美食让人胃口大开。


这是夜色中的尼玛县城(唐召明2016年10月7日摄)

  白天看尼玛和双湖,实在太平常了,可是夜幕降临时,站在无边无际的荒原上望一眼尼玛、双湖,你会觉得这是落在草原上的夜明珠。

  尼玛县城北,清澈的布藏河像龙口吐出的一股玉液琼浆,从远处的峡谷中缓缓地飘流而来。


这是尼玛县前身的文部办事处卫星电视接收仪,也是当年最现代化的设备(唐召明1989年摄)

  1976年,西藏拉开了开发藏北无人区的大幕,先后设立了文部办事处和双湖办事处。文部办事处设立初期,由新组建的申扎县西五区(文部、甲谷、邦多、吉瓦、卓瓦)工作组筹建,并在甲谷区喀尔木乡支起帐篷办公。1982年初搬迁到今天这块山环水绕、气候相对温和、牧草茂盛的地方。

  1988年,根据西藏自治区关于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要求,文部办事处将原来的5个区撤改为乡,27个乡合并为15个乡。经国务院批准,1993年“撤处建县”,县址定在原文部办事处所在地的寺布。

  30多年来,创业者在这里建设了新家园:帐篷渐渐换成了一排排平房,又变成了楼房;照明用电从柴油机发电到光伏电站发电,到后来水电站发电;交通从无车可乘,到有了定期长途班车;体育锻炼场地从两根圆木竖起来、钉上一块木板的简易篮球场,变成了面积为5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并有3个灯光球场可供选择。由此,城南边也就变成一片最热闹的地方。

  我在这里还要介绍一下双湖县城。双湖县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接壤。双湖县城,西靠西亚尔雪山、前临才多茶卡盐湖。


这是双湖县最前身的双湖办事处小镇(唐召明1987年摄)

  双湖县的最早前身是1973年成立的申扎县加林工作组。1974年初,加林工作组开赴藏北无人区,在加林山下的俄东沟安营扎寨。1976年初,在加林工作组的基础上,成立了双湖办事处。

  “双湖”因其驻地东5公里及北10公里处,有康如茶卡和惹角茶卡两个湖而得名,它是为开发藏北无人区而设立的行政区域。

  这里清清的湖水在烟波浩淼中轻泛涟漪,成群的野鸭、各种珍禽在湖中嬉戏,任时光流逝,往事悠悠。康如茶卡那湛蓝的湖水,见证了藏族汉族拓荒者不懈的奋斗;惹角茶卡那静静的湖水,留下了无数开拓者的深深情意。

  后来,因为气候水草等原因,办事处机关先是搬迁到江爱的查桑,后来搬迁到恰岗错附近的玛威山,再后来搬迁到索嘎山西麓2公里处至今。搬来搬去,只是“双湖”的名字一直没有改变,保留至今。

  双湖办事处成立时,与文部办事处一样都是县级机构。它下设色瓦、尼玛、查桑、荣玛4个区,共有14个乡,面积达18万多平方公里。

  1988年撤区并乡时,双湖的1区5乡划给文部办事处,1993年8月双湖办事处改为双湖特别区,辖7个乡、31个行政村。虽仍为县级机构,但在名义上是那曲地区尼玛县的一个派驻机构,没有人大、政协、检察院、法院等机构,面积也从18万平方公里变成了现在的12万平方公里。

  当时的双湖之所以“特别”,至少有一层含义:那就是海拔高。县城所在地海拔4970多米,当地人告诉我,再爬上几层楼海拔就是5000米了。

  从开发到建设,双湖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座像模像样的现代化新城。

  2013年,双湖特别区“撤区建县”挂牌,使双湖成为中国最年轻、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行政县。


这是正在建设的双湖县城(唐召明2013年7月27日摄)

  进入双湖境内感受最深的是地广、人稀。从1976年开发藏北无人区到现在,尤其是自2002年中国石油对口援助双湖后,双湖镇中心有了一条笔直宽敞的水泥路,道路两旁有了漂亮的太阳能路灯和垃圾箱,党政办公楼、敬老院、职工活动中心、幼儿园、普若岗日宾馆、加油站等新建筑也拔地而起,并建起了大型的太阳能光伏电站。

  过去,县城最好的建筑是卫星电视接收站,一座用水泥空心砖建起的房屋,如今已被现代化的、设备齐全的广播电视中心大楼所代替。几个高耸的电视和通信大铁塔,在雪山衬托下十分引人注目。县城后山坡东侧有一股从雪山脚下蜿蜒而来的溪水。清清的溪流从县城旁流过,养育着县城的居民,滋润着绿茵茵的草地,一些胆大的黄鸭、斑头雁常嬉戏于小溪中,牛羊在小溪岸边悠闲地啃吃嫩草,走兽与飞禽互不干扰,和睦相处。

  别看这小溪流量不大,它却是县城居民的生命之泉。双湖草原辽阔宽广,共有大大小小二十多个湖泊,可是湖泊大都是盐湖和咸水湖,淡水奇缺是双湖草原的一大问题。这条只有二尺宽的小溪因此显得十分珍贵。正是为了解决以往驻地水质不好,喝水肚子胀的饮水难题,1977年双湖办事处党政机关几经搬家才到这小溪旁。雪山、荒原、草地、小溪,组成了双湖壮丽的风光。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县城西边曾是全镇最繁华的地方,拓荒者最早在这片原是杂草丛生、乱石遍地、野兽出没的草甸子上落了脚,先是搭起几顶办公、住宿的棉帐篷,而后盖起一些土坯房子的商店、粮店、银行、书店、学校、兽医站等。


这是双湖特别区(现为双湖县)的“双湖菜店”正在准备把包车运来的蔬菜等物品卸货(唐召明2009年8月摄)

  2009年盛夏,我到达双湖镇的第二天深夜,漫步一条由中国石油所援建的水泥路,惊喜地看到了路两旁灯火通明的店铺和明亮的街灯,并有三三两两的人在散步或是购物。想起我以前来这里时,每晚7点至9点有两小时左右的柴油机供电,其它时间全城漆黑一片,能见到的亮光只有天幕上的月亮和星星,不由得感慨万分!

  2019年,我再次到达双湖县城看到,这里现在不仅能收看到几十套电视节目,并能使用移动和联通两种手机号码来打电话,与外界进行沟通联系,大大拉近了无人区与外界的距离,使得人们印象中遥远的双湖从此变得不再遥远。


这是双湖县城新貌。前景是光伏电站成片的发电板(唐召明2017年7月25日摄)

  如今的双湖县与尼玛县一样,已实现了通邮、通信、通电、通路、通水等,有效改善了生产和生活条件。两县已成为藏北高原上的璀璨的“明珠”,绽放出异彩光芒。(中国西藏网 文、图/唐召明)

(责编: 龙真多吉)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