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原创

【遇见•藏戏】人群中,舞台上,乡村里……藏戏焕发新生机

发布时间:2022-11-19 14:32: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独特的唱腔、夸张的面具、鲜艳的服饰……藏戏,作为一门集歌舞、表演、说唱、文学于一体的综合艺术约起源于600多年前2006年,藏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藏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活态传承迈入新时代

  面具盖住了演出者的表情,却能从说唱歌词、舞蹈动作中感受到整个故事的发展,让观众聚精会神地聆听……由于其历史悠久,藏戏在“藏历新年”“望果节”“雪顿节”等节庆活动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政策制度的出台,一项项举措的落地实施,一笔笔资金的不断投入,为藏戏传承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信心和动力。老一辈藏戏表演家以师带徒、言传身教教授出一批藏戏“好苗子”,真正实现了“江山代有才人出”“青出于蓝胜于蓝”。

  据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团长、西藏自治区戏剧家协会主席班典旺久介绍,“遍布西藏各地的民间藏戏队有150余支。”他认为,西藏民间藏戏氛围颇足,藏戏不仅是老年人的爱好,也受到小学生、青年群体喜欢,不乏爱好者学习。让他骄傲的是,去年拉萨1名小学生凭借藏戏获得了第25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比赛“小梅花”称号,这也是西藏首获殊荣。近日,德吉白珍、旦增梦朗两名小演员凭借在藏戏《古韵新声》中的精湛表演,获得第26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小梅花”称号。

  藏戏数字化舞台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2013年,西藏启动八大传统藏戏数字化项目,根据现代戏剧的标准及节奏进行舞台化改编先后录制完成改编传统藏戏《白玛雯巴》《诺桑王子》《卓娃桑姆》《苏吉尼玛》《朗萨雯波》《文成公主》六部剧目的数字化舞台化工作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藏戏剧种文献、资料数字化影像保存工作。

  近年来,新编现实题材藏戏《金色家园》《六弦情缘》《藏香情》《次仁拉姆》《最美格桑花》等,巡演足迹遍布西藏各县区,走向青海、甘肃、浙江、北京等地,高亢的唱腔、秀丽的身姿、精美的舞台艺术吸引着每一站的观众,每逢演出,场场爆满让更多人走近、认识、了解藏戏,也让藏戏活在更广阔的舞台。

  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团长班典旺久表示,传统藏戏广场化的演出形式不利于藏戏艺术的传承发展,数字化、舞台化不仅仅利用现代化的声光电等技术,为观众带来了更好的观赏体验,还通过互联网、云共享为藏戏的传播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途径。

  “非遗+”,古老藏戏焕发新生机

  近年来,西藏文化部门不断探索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非遗+旅游”“非遗+生态”“非遗+扶贫”……越来越多的非遗文化开始寻找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接入点。藏戏作为有着独特魅力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多年保护、传承、发展的基础上,已经成为赋能当地乡村振兴、帮助村民融入现代生活的新动力。

  山南市乃东区扎西曲登社区,被称为“藏戏第一村”。2006年,雅砻扎西雪巴藏戏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尼玛次仁是这一古老剧种的代表性传承人,从16岁开始学艺,至今与藏戏结缘30余年。为了让藏戏“活起来”,不识字的尼玛次仁通过自学,整理出近8万字的藏戏剧目歌词等,还培养了30名传承人

  随着雅砻扎西雪巴藏戏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该社区将这一古老文化和民宿旅游相融合,走出了民宿“牵手”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扎西曲登社区共129户513人,已有64户居民开办了民宿。”尼玛次仁说,2021年,社区家庭旅馆共有床位440张,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带动群众户均增收1.5万余元,集体经济和农牧民实际增收200余万元。表演藏戏、举办篝火晚会,让游客体验到真正的乡村旅游,同时也为当地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代际传承,弦歌不辍。在传承保护、守正创新中,古老藏戏焕发出新的生机。(中国西藏网 /孙健)

(责编:陈卫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