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桢睿:在青藏集团公司工作的这一年
2021年,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党组决定对青藏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藏集团公司)进行对口支援、挂职帮扶。经过严格筛选,来自中国铁路沈阳、西安、成都、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的43名干部登上西进的列车,踏上了雪域高原的挂职帮扶之路,王桢睿就是其中之一。
出生于1984年的王桢睿是一名“铁三代”,从小在铁路边听着火车汽笛声长大,在家庭环境熏陶下,对铁路有着深深的感情。高中毕业后,王桢睿报考了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成后,应聘到成都局集团公司重庆工务段工作。
工作之后,王桢睿先后参与了川黔线大修、兴隆场开站、渝贵线开通等重要施工,在组织的细心培养下,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学习中,从一名实习生成长为中层管理干部,积累了丰富的线路养护经验,具备了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也期待着更多的锻炼机会。
正因为如此,当2021年10月,接到国铁集团关于支援青藏集团公司的通知时,王桢睿很激动,用他自己的话说,“心中的激情如火苗遇上了干柴熊熊燃烧”。但考虑到家里的老人、正在读小学的女儿和刚刚两岁的儿子都需要照顾时,心里又有些矛盾。但最终,对青藏铁路的向往和走出来看看想法占了上风。出人意料的是,在他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后,得到家人们一致支持,不单是妻子的那句“没事,家里有我”让他感动万分,读小学的女儿更是用崇拜的眼神注视着他,越发坚定了他的信心。
王桢睿第一个向单位主要领导汇报了报名的意愿,同样也得到了大力支持。考虑到自己的体重略重,为了能有更好的工作状态,王桢睿在保持身体健康的同时,积极减肥,清淡饮食,15天瘦了7斤,如愿加入了帮扶工作。
当年11月30日,王桢睿随帮扶交流组来到青藏集团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报到,担任格尔木工务段线路技术信息科科长,主要负责铁路线路的日常养护管理工作。
图为王桢睿在工作中。供图:青藏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摄影:东科力加
王桢睿之前有过高海拔作业的经历,还算比较适应高原环境,但是从平均相对湿度70%-80%的重庆,到相对湿度只有20%左右的格拉段铁路沿线,气候干燥对他来说是个问题。脚踝上起疹子,又干又痒,只能涂上有保湿效果的润肤油稍加缓解。
为了让挂职帮扶干部尽早适应高原环境,青藏集团公司制定《对口支援、挂职帮扶人员管理办法》,从生活起居、日常考核、待遇奖励、学习培训、卫生保障、劳动防护用品发放和后勤保障等方面,予以全方位的关心关爱和帮助支持。工作之余,还可以打打台球,下下象棋,看看书,网络信号也流畅。常年奔波在外的工作性质造就了王桢睿的耐力和承受力,他不觉得苦,甚至觉得工作环境还不错。
图为王桢睿在施工作业结束后休息。供图:青藏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摄影:陈少峰
为期两年的支援工作已经过去一半儿了,经过前期的调研,帮扶交流组制定了一套细致的工作方案,截至目前,线路专业的生产组织已基本形成,效果较为显著。专业修理工作全面开展,提升了线路设备状态,设备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在此期间,王桢睿下现场130余次,平均每个月去10多次。在海拔4000多米的格拉段曾经连续住了35天,徒步检查线路加起来超过100公里。徒步检查线路是王桢睿工作中的一部分,以往在低海拔地区,一天能走16公里到20公里,但是在高原,每天走5公里都比较吃力,有时候咬咬牙也只能走8公里。即便如此,他也一步一步走上去了。辛勤的劳作和更清淡的饮食,让王桢睿的体重从报名参与帮扶工作时的188斤,降到了157斤。减重31斤,让他在工作之余,也收获满满。
王桢睿积极参与段党委组织的各项活动,也因此有机会深入学习和感悟“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置身空旷的大西北、茫茫戈壁,亲身感受到了自然环境的艰苦,让他对常年、甚至一辈子都工作生活在高原一线的同行们也更加敬重和钦佩,在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彼此深入交流,互学互进。王桢睿过来以后学到很多东西,用他的话说,这边的兄弟们特别可爱。同时他也希望这么多吃苦耐劳、耐得住寂寞、勤恳优秀的同事们能走出去看看。
如今,帮扶工作只有10个月的时间了,王桢睿每天都感觉时间不够用,希望能用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工作经验,为青藏铁路的运维管理发挥作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格尔木工务段党委组织了多次集中学习和个人学习。王桢睿在学习的同时,也决心立足本职工作,把之前的一些想法落实。围绕着专业化管理体系建设,他为自己这1年的工作做了认真的总结。王桢睿说,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只能一步一步地慢慢摸索推进,不辜负组织的信任,让青春之花绽放在雪域高原,让自己的人生多一份厚重和精彩。(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艺灵 杨月云 欧帆)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青藏铁路格拉段道岔更换和信号系统改造主体工程全面完成
10月30日9时,青藏铁路那曲车站人头攒动、机械轰鸣,500多名建设者在海拔4500多米的高原上,对车站的道岔进行更换。16时,那曲站使用16年的7组道岔全部更换完毕。[详细] -
我国学者发现牦牛适应青藏高原环境的分子遗传新机制
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团队通过解析牦牛基因组,发现一种牦牛特有的肺内皮细胞类群,可能对牦牛适应缺氧环境起到了关键作用。[详细] -
第二届青藏高原发展论坛暨西藏与涉藏州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曹广超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踏上青藏高原考察,多次对高原区域社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这是对我们的鼓励,更是鞭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