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援藏干部李靖:智慧医疗助力健康西藏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始终关心关怀西藏各族群众健康,高度重视西藏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在西藏广阔的大地上,医疗援藏工作近些年发生了哪些变化?信息时代背景下,智慧医疗有什么新进展?中国西藏网专访了于2014年至2016年参与援藏工作的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中组部第15、16批援藏博士团成员李靖。
图为李靖接受采访 摄影:陈浩力
援藏成果显著化
中国西藏网:一次援藏行,一生西藏情”。从2014年您作为中组部第15批援藏博士团成员前往西藏开始援助工作,到现在9年过去了,您觉得这期间在医疗援藏方面比较大的变化是什么?
李靖:这九年西藏医疗援助发生了巨大变化,我觉得变化主要有三点:一是组团式援藏成效显著,二是保障体系逐渐健全,三是远程医疗的推广应用。
2015年党中央启动实施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模式,这种模式改变了过去短期零散分散的支援形式,从医疗队伍选派、双方对接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等多个方面,提升了西藏地区的医疗服务能力,为西藏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组团式”医疗帮扶模式使得很多原本只是三级合格的医院变成了三甲医院,培育了实力强劲的医疗机构;“传帮带”方式铸就了一支支医术水平高、素质过硬的专业医疗队伍,让群众在当地就能享受良好的医疗服务和安心的健康救助。
当时我是挂职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任副院长,工作中发现西藏是没有新生儿出生缺陷筛查的,但这项工作在北京已经存在了20多年,而且全中国只有西藏一个省份没有。于是我们队伍从零开始,通过组织架构调整、设备引进、人员培训等流程,在西藏七个地市开展了这项工作,并且留下了一套成熟的筛查机制。之后我们又开展了儿童髋关节脱位早筛项目,通过对孩子进行早期的超声筛查干预,让孩子免受手术的痛苦。
另外一个大的变化就是互联网医疗的手段在西藏地区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互联网消除了时空间障碍,帮助我们在当时完成了全国第一例跨省远程超声诊断,即北京的大夫通过远程超声给拉萨的孩子做远程诊断。如今,远程医疗系统已广泛应用在西藏的各个医疗机构,通过“让数据多跑路”,高原群众就能在家门口看好病,实现了“让百姓少跑腿”的目标,缓解了基层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图为李靖和西藏当地医生交流患者病情 受访者供图
智慧服务全程化
中国西藏网:国家卫健委强调要做好援派人员的保障工作,您发起成立的“援友健康之家”和中国红十字会基金会雪域健康基金开展了一系列的健康活动,这些举措对援建干部的救助主要是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靖:由于大部分援藏干部不是医生,尤其在出发前,对于高原医疗的知识储备可能不够;以及在高原工作几年回到原来的城市之后,身体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相关的症状。所以我回到北京后,和多位“援友”一起,共同成立了“援友健康之家”。目前已经建立了拉萨和青岛分部,陆续要在上海、江苏宜兴、吉林长白山等地设立分部。我们还成立了雪域健康基金,通过为援建干部免费发放可传输血压计、血氧饱和度仪、便携式制氧机为一体的高原健康包等方式,给他们带去从出发到返回的全过程康养支持,成为保障援建干部健康的坚实后盾。
围绕援助西藏、新疆、青海等高海拔、偏远地区的干部们关心的话题,我们组织了医学专家开展讲座、培训活动,以线下和线上同步的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适应受援地的环境和生活。我们还出版了《高原健康100问》图书、录制了书籍音频,帮助援建干部们全面、细致地学习高原上的健康知识。
为了避免出现高原反应,我们会对援藏干部进行低氧训练。譬如在他们上高原之前,把低氧训练舱设置成高原环境,那么发生不适反应症状的几率就会低很多。同时为了避免援藏干部从高原突然回到平原时出现“醉氧”状况,我们也会利用低氧训练舱,通过氧浓度的阶梯式增加,激发人的机体良性应激。
图为“援友健康之家”活动 受访者供图
智慧医疗特色化
中国西藏网: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斗争的锐利武器,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远程医疗、智慧医疗蓬勃发展,对我们开展医疗卫生科技重大技术攻关提供了基石。您曾经提出要科技医疗援藏,在这方面有取得什么样的新进展和新成果?
李靖:西藏面积大、人口少,医护人员的分布极为分散,我认为不能仅依靠集中培训医生等传统的方法来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于是我们针对高原疾病,研发了一些有高原特色的医疗设备。
在2018年,我们“援友健康之家”捐给西藏双湖县一台大型微压氧舱。人体正常的血压饱和度在90多,而当地援藏干部和居民们的血氧饱和度常年在70多,缺氧非常明显。他们使用这台微压氧舱后,血氧饱和度提升很多,有效改善了机体缺氧状况,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但是这台微压氧舱一吨多重,不便于移动放置。
这几年我们不断调整方案,研发出一款便携式微压帐篷,可以折叠后放入汽车后备厢,移动性能大大提升。这款便携式微压帐篷不仅可以保障援藏干部的健康,帮助游客缓解高原反应,还能改善高原官兵康复疗养条件,提升高原地区的卫勤保障服务质量。
对于高原的医疗应急处置,我们正在研发一款适用于高原环境的急救车,把急救车的箱体进行改装,使其带有增压增氧装置。这样在运输发生骨折、车祸的伤病员或是由高原反应引起的急性肺水肿、急性脑水肿病人时,可以改善就医条件,减轻高原反应,为病人提供较好的医疗保障。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5G、AI、VR技术的完善,我们研发了人工智能超声设备。借助这款设备,基层医务人员不需要接受繁重的培训,就可以上手操作。它就像汽车内的导航,会提示每一个操作步骤,最后自动生成图像,并且会主动判读病症,从而提供精准的病情分析。
这些创新设备,可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促进基层卫生健康事业创新发展。我们希望通过科技医疗援藏的方式,不断推动智慧医疗成果能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让西藏人民一同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高质量医疗服务。
图为李靖开展远程医疗 受访者供图
智慧理念人性化
中国西藏网:习近平总书记向“2023·中国西藏发展论坛”所致贺信中指出,人民幸福是最大的人权,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从更长远角度来看,新时代新阶段的援藏工作,尤其是在医疗方面,在您看来需要优先着重推进哪些领域?对于之后要开展的工作,您有哪些规划和展望?
李靖:对西藏地区来说,好的医疗援助一定要结合高原特色,围绕着高原群众的需求来做创新。西藏地区最简单、最首要的需求是减轻人们的高原反应,所以我们在这方面发力,研发出上面提到的微压氧舱、高原急救车、人工智能超声等设备。再比如说西藏水质的电解质含量较高,当地居民容易得肾结石,如果我们能够这针对这个需求,研发出智慧医疗的应对方案,进行早期干预,那就可以避免后续手术给病人带来的一系列困难。
我认为越是相对落后的地区,越是应该运用智能化手段,来弥补医疗水平的不足。所以相对于医疗机构多、医生水平高的大城市,西藏广阔的土地上可能更需要这些智慧医疗手段。希望智慧医疗能够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在西藏不断下沉,助力西藏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提升高原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中国西藏网 记者/张萌萌 陈浩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援藏统计干部乡村献爱心
国庆节前夕,全国统计系统第五批援藏干部孔小藤再次协调联系内地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赴西藏自治区统计局驻村工作点日喀则市拉孜县柳乡柳村,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详细] -
西藏拉萨市援藏干部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大家纷纷表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砥砺前行,奋力书写援藏工作新篇章。[详细] -
“建幼儿园的牦牛” 援藏干部陈人杰的雪域情
进藏伊始,从低海拔鱼米之乡的浙江来到海拔4700米的藏北高原,海拔差异带来的身体不适,让陈人杰深切地感受到援藏的第一考验;从繁华富庶的杭州到“远在天边”的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申扎县,生活设施方面的巨大反差,也是他开始没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