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原创

十年墨脱路 天堑变通途

发布时间:2023-11-01 15:03: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每一个想来西藏的人,都有一个来墨脱的愿望;但每一个来到西藏的人,并不一定能够来到墨脱。 

  在藏语里,墨脱是花朵的意思,被译为“莲花秘境”。相传在公元八世纪,莲花生大师受赞普赤松德赞之请,遍访西藏寻找仙山圣地来到这里,即被眼前的神奇景色所吸引,于是在这里修行弘法,并给墨脱取名“白马岗”,意思是隐藏在秘境中的隐秘乐土。廖东凡先生在其著作《墨脱秘境》中写道:“境内高山壁立,雪岭摩天,激流奔涌,瀑布飞鸣,热带森林遮天蔽日,珍禽异兽出没其间,遍地鲜花争艳,四季瓜果飘香”。无论古今,墨脱都因其神奇而吸引着无数慕名前来的“探险者”。 

  然而,在十年之前,这里还是“高原孤岛”,被人们称为“地球上最难接近的土地”,是中国最后一个没有贯通公路的县城。2013年10月31日,扎墨公路贯通运营,终结了墨脱不通公路的历史;2022年10月,派墨公路主体工程完工,进出墨脱即将拥有第二条交通要道。我们因路而来,寻路而至,试图寻找墨脱公路“路背后的路”。 


图为墨脱县城一隅,多雨的亚热带湿润气候让这里四季郁郁葱葱 摄影:赵振宇

  (一) 

  人背马驮成历史,致富之路促振兴 

  “我们再也不用‘背’啦!”在墨脱人记忆里,“背”是几辈人难以忘却的记忆。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事情,我们墨脱县背崩乡的一名老百姓,独自一人背着一台两百多斤的发电机从乡里走到县里。在不通公路的那些年,背崩乡是从米林进入墨脱的最后一个中转站。将近30公里的路程,这么沉的发电机就算两个人抬都很费力气,他竟然一个人可以背过来。”这是我们在墨脱听到的第一个关于“背”的故事,县里的干部告诉我们不用去刻意采访,只要随便问一个墨脱本地群众,他们都有关于“背”的经历。 

  “我15岁的时候就开始背自己家的物资,一开始只能背30斤,到了25岁的时候,能够背150斤。那个时候从背崩到县城需要一天的时间,路上没有午饭吃,只能靠喝冷水,一个月能赚40块钱,但要养活家里4个孩子。”在扎墨公路开通前,背崩乡村民白玛仁青是一名“职业”背夫,从盐巴到粮食、从药品到课本,全县所需要的物资,只能靠人背马驮。背夫是他们谋生的职业,也是他们无奈的选择。 


图为行走在墨脱县德兴乡乡间公路上的村民,她们依然保留着背东西的习惯 摄影:赵振宇

  “夏天我们把物资储存在80K,冬天再从80K背回来。”80K,一个让初入墨脱者完全听不懂的名词,却是扎墨公路通车前墨脱重要的物资中转站。 

  “不是墨脱没有公路,而是没有一条四季畅通的路。扎墨公路通车前,从波密进入墨脱必须要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嘎隆拉雪山。冬季大雪封山,外界的物资和车辆无法翻越嘎隆拉雪山进入墨脱;夏季雨水充沛,随时而来的泥石流和山体滑坡都能将嘎隆拉雪山之后的道路冲毁,一年有8个月的时间这条路是不通的。”墨脱县交通运输局保通队队长西绕尼玛从2007年起已从事了16年的道路保通工作。“80K,是距离扎墨公路起点扎木镇80公里的地方,我们夏天把物资运在这里储存,当冬天外面大雪封山,墨脱也过了雨季的时候,我们再用人背马驮的方式把它们运回县城。”2010年12月15日,嘎隆拉隧道正式贯通,隧道使季节性通车变为基本上全年通车,而且把原来路程缩短了26公里。 


图为墨脱县交通运输局保通队正在抢通因山体滑坡而阻断的道路 资料图片由西绕尼玛提供


图为墨脱县交通运输局保通队正在抢通因雪崩而阻断的道路 资料图片由西绕尼玛提供

  “路通了,日子就好了。这世上再没有比墨脱更难走的路了。”在墨脱,背夫的身影已逐渐消失,致富的汽车奔驰而过。 

  在墨脱门珞古街上,“墨脱赶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来自墨脱7乡1镇的农民正在向往来的游客推销自家的农特产品。“我们家种植了柚子、柠檬、甘蔗、茶叶等农产品,今天一天已经销售了几百块。现在路通了,每天都会有游客路过我们村口,销路不怎么发愁。”来自墨脱镇米日村的次仁玉珍下班后正在帮助母亲销售农产品。在背崩乡格林村的飘渺茶园,次仁一家正在收割秋季大茶,一旁的皮卡车装满了装袋好的茶叶。“在福建援藏队的帮助下,我们格林村2012年起开始试种茶叶,现在全村有百余座茶园,收茶的人也越来越多。我们从之前种植一季茶变为种植两季茶,今年的收入与去年相比要多两万多块。” 

  便利的交通让背夫成为历史,让当地特色农业、旅游、商业等长足发展,全面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作用。但墨脱通车的意义不仅仅是“要想富,先修路”那么简单。 


图为格林村村民次仁正在自家的茶园里收割大茶 摄影:赵振宇

  (二) 

  深山孩子见世界,教育之路强发展 

  “以前我们去巴宜上学,路上最少要走5、6天,还要翻雪山,一年只有暑假回来一次。”墨脱路虽难,但从没有阻挡住这里孩子对外界知识的渴望。 

  “教育不仅改变了我的人生,也改变了许多墨脱孩子的人生。”来自门巴族的全国人大代表,墨脱县完全小学副校长格桑德吉被称为墨脱的“护梦人”。作为墨脱县帮辛乡第一个“走出来的小学生”,1984年读完一年级的格桑德吉走出墨脱到林芝读书。2001年大学毕业后,她放弃在拉萨工作的机会,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帮助更多的墨脱学生接受教育,二十二年始终如一。 


图为全国人大代表、西藏林芝市墨脱县完全小学副校长格桑德吉 摄影:赵振宇

  据资料显示,2001年,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超过85%,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05%,而墨脱的失学率仍高达30%。“有的因为路远、路难走,求学很不容易;有的因为贫穷以及观念的落后,比起读书家长更愿意让小孩在家里帮忙做农活。那个时候,我们就挨家挨户劝学生来上学。由于回家的路太危险了,帮辛乡小学100多个学生里,3/4都是住校生,每当学生放假回家,我们老师就会守在悬崖边,防止学生一不小心掉下去。”十多年前的情景,格桑德吉依然历历在目,路通十年后的今天,墨脱县受教育情况已发生质的改变。截至2023年,墨脱县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100%,初中阶段适龄少年毛入学率103.29%,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100%,墨脱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 

  “虽然现在墨脱的路通了,但我们墨脱县完全小学也还有87个住宿的学生,很多乡里的孩子来这里读书也是不容易的,有的父母在打工,将孩子送到学校住宿更安全、省心。”格桑德吉虽已从帮辛乡小学来到新的工作岗位,但她坚依然守初心,为墨脱的孩子继续“筑梦”。 


图为墨脱县完全小学学生正在标准化的操场里上体育课 摄影:赵振宇

  “她不仅是我们县里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更是乡里的致富带头人。”即使外界多么繁华,大部分墨脱的孩子都有一颗回到家乡、建设家乡的心。 

  在墨脱县德兴乡德兴村村民西绕措姆的店里,我们看到了整齐摆放的火龙果、香蕉等热带水果。在整个墨脱县,他们夫妻两人是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规范种植火龙果的农户。“那个时候我老公刚大学毕业,在短视频上看到有人在种火龙果,他就从网上买了火龙果苗,自己看着视频学习种植。”2020年夫妻两人迎来了第一个火龙果收获季,2022年他们获得政府民生实事扶持大学生资金30万元,种植规模也扩大到了23亩。 


图为正在自己水果店中忙碌的西绕措姆 摄影:德吉卓玛

  “香蕉一斤4、5块,有时候烂在地里都没人要;火龙果一斤20多元,根本不愁没有销路。大学毕业回乡后,我们就想着是不是能够引进更多高附加值的水果。”路通了,墨脱的孩子回来,他们带着新的想法、新的观念,帮助这里增收致富。“我们的火龙果向外销售到拉萨、林芝、波密等地,但现在进墨脱的路非常方便,大部分在墨脱就被进来的游客买走了。我们注册了商标、设计了礼盒,未来的销路应该不成问题。”西绕措姆向记者介绍着水果店未来的规划。 

  “以前的墨脱由于路太难走了,在里面的不愿意出去,出去了的也不愿意回来。”路通了,墨脱大山里的孩子有了走出去的机会;路通了,来自墨脱大山里的孩子又回到了墨脱。在墨脱,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不在少数,这不是“故土难离”的眷恋,这是“回报乡梓”的情怀。墨脱公路的通车,带来了外面更大的世界,也将更大的墨脱带向世界。 


图为西绕措姆正在“墨脱赶集”摊位上向游客推销自家种植的水果 摄影:德吉卓玛

  (三) 

  多样生物在墨脱,生态之路筑屏障 

  “看,曾经的亚洲第一高树不丹松就在那里。”工作人员指着远处的原始森林激动地说道。站在墨脱县背崩乡格林村飘渺茶园的观景台上,可以眺望到南迦巴瓦峰,可以俯瞰到雅鲁藏布江,清新的空气中飘散着淡淡茶香。 

  世界只有一个墨脱,但墨脱拥有整个世界。由于墨脱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受地形地势影响,这里具备从赤道到极地的所有气候和植被类型。据不完全统计,墨脱拥有不少于11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000多种高等植物,不少于128种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这里也被称为“野生动植物的天堂”。 

  2019年,濒临灭绝的孟加拉虎身影在墨脱被红外摄像头捕捉;2022年4月,由北京大学牵头的科研团队在墨脱观测到高达76.8米的不丹松;2023年,全新的植物物种“墨脱报春”在墨脱首次发现……随着扎墨公路的贯通运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更方便走进墨脱,探索其中的神奇之处。 


图为在飘渺茶园内,格林村的茶园和远处的雪山形成明显的气候差异 摄影:德吉卓玛

  为了保护墨脱的生态和生物多样性,背崩乡村民次真当起了一名护林员。作为墨脱县背崩乡专业管护站站长,次真所在的站里共有5名管护员,他们的职责是在背崩乡的原始森林里开展防火患、防病虫、防盗伐、防盗猎、防盗挖、防偷运、防占地、防破坏等“八防”工作。 

  “以前没电,生活很不方便,大家盖房、做简单生活器具、烧饭都需要木头。”墨脱聚居着门巴族、珞巴族等少数民族,扎墨公路开通前,当地居民还保存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树木砍伐和肆意打猎是他们的生活常态,大量的砍柴导致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的同时,也会更容易引起泥石流和塌方等次生灾害。 

  “以前什么都没有,现在什么都有了。”不善于表达的次真用一句简单而底气十足的话对比了他过去的生活和现在。路通了,电通了,大家接受的新东西源源不断。“现在,乡亲们在自家的土地上种上杂交水稻、热带水果、茶叶……有活干,有钱挣,捕猎砍柴已经都是过去,现在背崩乡的家家户户都是护林员。 

  路通了,进出墨脱的游客也多了,除了本职工作外,主动引导和帮助游客也成了护林员们的工作之一。“保护森林,也是在保护我的家园。”次真身着写有“森林管护”的工作服、换上雨靴、腰间别上防身刀具,一切准备就绪后,他走进茂密的森林和队友们开始了一天的巡逻工作。 


图为墨脱县背崩乡专业管护站站长次真 摄影:德吉卓玛

  墨脱与外界的接轨为当地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为外界带来了一个更加便捷的旅游胜地。每年,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墨脱,他们被这里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所吸引,也为墨脱带来了新的活力。 

  走在夜晚的墨脱街道上,一群身着藏袍的奶奶和头戴礼帽的爷爷边交谈边散步,享受着墨脱的夜景。记者与他们交流时发现,这是一支由40多名来自山南的退休老人组成的旅游团,七天的行程中他们非常享受墨脱纯净的自然气息。“这两天我们去了仁青崩、果果塘大拐弯、墨脱茶园等景点。墨脱虽然就在西藏,但这是我们第一次来墨脱,这里海拔低、氧气足、环境优美,我认为是老年人区内旅游的最佳去处。”谈起为何选择到墨脱旅游时,顿珠老人介绍着他在墨脱的所见所闻,赞美不绝。 


图为夜幕下的墨脱县莲花圣地公园 摄影:赵振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墨脱在打通通往外界道路的同时,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得到良好发展,对于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 

  人民生活逐改善,幸福之路提品质 

  从墨脱县海市蜃楼观景台向远处眺望,这座被云海掩盖的边境小城伴随着阳光的照射慢慢露出真容,一幢幢错落有致的楼房和郁郁葱葱的农田映入眼帘,伴随着北侧雅鲁藏布江奔涌而来的声音,整座城市与自然融为一体。 


图为清晨云海散去的墨脱县县城全景,北侧是雅鲁藏布江峡谷 摄影:德吉卓玛

  从福建援藏到广东援藏,墨脱县城的迅速发展离不开援藏兄弟省份不远千里深入喜马拉雅腹地,走进这朵圣地莲花。莲花圣地公园是每一个来墨脱县旅游的人必打卡的地方,这里曾经是一片沼泽地,在广东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的规划和建设下于2016年4月竣工,如今有湖泊、曲廊、凉亭、篮球场等齐全的基础设施和园林景观,成为了游客和当地人休闲的好去处。夜幕降临,莲花圣地公园内的景观灯倒映在湖泊当中,一位来自四川的游客一边拍照一边和同行伙伴说“这里巴适得很。” 


图为云雾中的墨脱县莲花圣地公园 摄影:赵振宇

  在寂静的墨脱县莲花圣地公园一处,大人小孩聚集在一间灯火通明的书屋正埋头读书。这座被称为“莲花书屋”的书店是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墨脱县工作组(佛山)援建的,目前馆内藏书一万余册,涵盖少儿、科技、文学等各门类畅销书和与墨脱有关的书籍。 

  “前天过来散步时,看到我期待已久的书屋终于可以进去看书了。家里的书都被我看完了,所以我这两天一写完作业就要来这里看新的书。”五年级的德央措姆在少儿阅读区专心看书,她为在县就能够拥有这样的读书环境感到很高兴。 


图为墨脱县莲花书屋中正在看书的当地居民 摄影:德吉卓玛

  在墨脱县城的北边,每日往来的邮车十分忙碌。德兴乡、帮辛乡、格当乡……走进墨脱县邮政局,墨脱县下辖7乡1镇的名字以醒目的红底白字贴在每一间房间门口,工作人员正从邮车里卸下包裹,按照包裹信息分拣到各乡镇分练点的货框里。这些包裹里有从网上订购的各类生活用品、服饰、外地特产,也有石锅、菌类、茶叶等墨脱县特色产品寄到别处。 

  “以前邮车只能一周进出一次,如果遇到恶劣的天气,可能一个月才能进出一次。”由于墨脱的特殊气候,雪崩、塌方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是这里的“常客”,邮车师傅每次出车前,都会提前准备好食物和换洗的衣服,以免遇到突发自然灾害而困在路上。在扎墨公路开通前,由于运力的短缺和道路的不畅,即使是通过邮政寄送到墨脱的物资,也只能靠“人托人”的方式,带回各乡镇村庄。 

  虽然人们不能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是物流到家的愿望在墨脱早已实现。“以前邮车通过扎墨公路时由于实行双进单出,每次进出都要运送两天的量,现在邮车通过派墨公路天天进出,货物量只增不减。加上我们施行的邮快合作,所有快递公司要送到乡村的快递都由我们邮政负责代投。以前一年加起来也就几千件邮件,现在都快接近40万件了,翻了好几番。”墨脱县邮政局局长白马次旺介绍说。 


图为墨脱县背崩乡全貌 摄影:赵振宇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墨脱县城并不是很大,一条马路贯穿首尾,临街的商铺主要以两层楼房为主,道路两旁的路灯都是以莲花为造型。网红奶茶店、现代化酒店、品牌服装店……越来越多的新商业店铺进驻这里,墨脱人民享受着便捷的城市服务。这座昔日“高原孤岛”经历了近50年漫长的修路时光,用十年的时间赶上了现代化新西藏的建设脚步。 

  通车十年来,墨脱年均GDP增速超过11%,全县公路总里程从10年前的268.64公里延长到现在的579.54公里。县城城区面积从十年前的0.93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2.18平方公里,人口从11720人增加到14872人。目前墨脱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3所,在校学生2765人,与2013年相比,学校增加31所,在校生增加790余人。 

  一条墨脱路,不仅仅是连接墨脱与外界的道路,更是墨脱人民的致富路、教育路、生态路和幸福路。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在各援藏省份的帮助下,在墨脱人民勤劳双手的奋斗下,墨脱的路将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长。(中国西藏网 记者/赵振宇 德吉卓玛) 

(责编:陈卫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