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藏北故事】《极地羌塘》书写藏北变迁故事

发布时间: 2024-05-14 12:38:00 来源: 中国西藏网

  我所著《极地羌塘——藏北变迁故事》一书,不久前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捧着这本带着油墨香的纪实性图文书,我不由得想起自己30多年来所亲历的藏北高原新变化。  


图为新近出版的《极地羌塘——藏北变迁故事》一书(唐召明2024年4月14日摄) 

  这本由“风情藏北、欢歌藏北、生态藏北、情怀藏北”四部分组成的图文书,其内容由在中国西藏网“藏北故事”专栏发布的故事中精选60多篇集结汇总形成。 

  此书能够问世,主要得益于2019年中国西藏网为我所开设的“藏北故事”专栏。它让我重忆起在藏北高原那一个个美好而令人难忘的日子,也让我有机会以记者写实求真的笔触,去看藏北高原那人、那物、那事、那情谊,那变化…… 

  藏北,藏语称“羌塘”,意为“辽阔的北方高地”。它主要指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其地处“世界屋脊的屋脊”,是一片高寒缺氧、人烟相对稀少的辽阔大地。由于这里高寒缺氧,人们曾形容说:“离天三尺三、伸手碰到天,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一步三喘气、四季穿棉袄。” 

  作为新华社记者,当我走过这片辽阔壮美的高原大地之后,心却为之所动,神却为之所夺。究其原因,我不知是被这里人们“缺氧不缺精神”所打动,还是被这里奇异风光所吸引。总之,这里后来成了我心中的“第二故乡”和“精神伊甸园”,并使我在30多年的时间里,一次次发疯似地投入到它的怀抱。 

  这本书以我在藏北高原30多年的采访见闻为主线所写就。这里有壮丽无比的山川风貌,迷人的民间传说,独特的人文风情,以及动物王国的种种趣闻;这里交织着藏汉民族拓荒者和援藏干部的生活与工作、理想与追求,无人区的开发与保护…… 

  今年是对口援藏30周年。在书中“情怀藏北”章节里,我着重描述了一代又一代援藏干部以炙热的情怀,与藏族人民并肩奋斗,患难与共,融为一体;介绍了在国家大力帮助和对口援助下,这里所取得的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 

  西藏和平解放70多年来,全国各地陆陆续续以各种方式派遣了一批批干部,招工招干、毕业分配、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省市诸多领域的各专业对口支援等,在西藏各项建设事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援藏工作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改进与完善的过程。1994年,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方针。1995年,国内14个省市分别对口支援西藏7个地市44个县,其中浙江、辽宁两省对口支援那曲地区(现那曲市),主要支援气候、交通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地直单位及东中部的那曲县(现色尼区)、安多县、比如县、嘉黎县、索县和巴青县。 


图为由神华集团援建的聂荣县色庆乡帕玉村的牧民安居房(唐召明2019年9月27日摄) 

  2001年6月,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后,又一次加大全国支援西藏的力度,将西藏尚未建立对口支援关系的30个县(区)全部纳入对口支援范围。其中,神华集团(现与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合并重组为国家能源集团)对口支援那曲中北部聂荣县,中国石油、中国海油、中国石化和中信集团对口支援那曲西部,即藏北西部的双湖特别区(现双湖县)、尼玛县、班戈县和申扎县。由此,拉开了援助这片“人类生命禁区”的大幕。 

  2009年至2019年盛夏,我几次驱车来到藏北西部的双湖、尼玛、班戈、申扎4县(区)采访。我惊喜地看到,在中国石油、中国海油、中国石化及中信集团的对口援助下,当地牧民的生产和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 

  双湖因其海拔5000米的高度而被称为“人类生理极限试验场”。1976年,一批先行者怀着人定胜天的决心和勇气闯进了这片无人区建功立业。2002年,中国石油援藏干部肩负着崇高使命,来到这片贫瘠的土地艰苦创业。  


图为由中国石油援建的双湖县城正在建设中(唐召明2013年7月27日摄) 

  如今,中国石油先后在这里援建了幼儿园、医院、学校、敬老院、光伏电站、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城镇布局基本完善,极大改善了当地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1987年盛夏,我第一次搭车来到双湖办事处(现双湖县)采访时,全镇仅有十多排土建房屋和数顶帐篷,生活着几十户人家。这里既没有食堂,也没有饭馆。夜晚照明是柴油机发电,与外界保持联系是一台发报机。 

  那时,从拉萨到双湖的上千公里路,说是公路,其实并不是人工修建的公路,而是靠汽车轮子轧出来的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汽车遭遇泥潭“陷车”是家常便饭。即使一切顺利,乘车也要走上三五天时间。赶上雨季,走上十天半月也是常有之事。 


图为通往双湖县正在铺筑柏油公路(唐召明2017年7月27日摄) 

  让人十分惊喜的是2018年,双湖县柏油公路正式通车;现在驱车一天就可到达双湖县城,乘车旅行已变成一种轻松、美妙的观光之旅。2019年,双湖县接入国家电网,人们不再有断电的困扰…… 

  藏北西部由于海拔高度更高、高寒缺氧更为严重,长期以来,当地牧民群众的生活年复一年,没有什么大变化。自从中央制定并实施央企援藏后,牧民的生活真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 


图为班戈县城街道上的出租汽车(唐召明2012年8月2日摄) 

  在班戈县,我漫步街头时发现,自己所熟悉的那排20世纪60年代所兴建、两侧写有“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楹联的延安窑洞式石房早已被拆除,而变成装上空调的排排藏式新房。 

  过去“雨天一路泥,雪天一路冰,晚上一路黑”的班戈县城街道,2003年,在中国石化援助下,修建了吉江扎西路和幸福路。两条宽阔整齐的水泥路两边,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每当华灯初上,街道两旁整齐排列的几十盏路灯,犹如两条黄龙盘旋在县城中央,伸向远方。 

  荣玛乡是尼玛县北部最偏远的一个乡。1976年开发无人区时,荣玛乡从申扎县迁进无人区,原归双湖管辖,后划归到尼玛管辖。过去,荣玛乡牧民群众戏称自己的生活是“一件藏袍穿到头、搬家只需一头牛”。而现在的荣玛乡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摩托车,还有不少家庭有了汽车和拖拉机。 


图为在班戈县新吉乡,牧民自己新开设的“圣地欢乐茶馆”(唐召明2012年8月3日摄) 

  2019年,我随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高原捡拾车志愿服务组一行,再次来到聂荣县城。过去这里只有数排铁皮顶的土房屋、规模不及内地一个小村庄的城镇早已旧貌换新颜。 


图为繁荣的聂荣县城(唐召明2019年9月27日摄) 

  这些年来,神华集团在援建工程中努力改善牧民生活,先后援建了色庆乡帕玉村、尼玛乡铜龙村、聂荣镇促巴村等小康示范村,过去由土坯简单搭建的连片危房,变成了一排排整齐、漂亮的藏式新居。 

  30多年来,我一次次重返于藏北高原首府那曲镇采访,对这里的点滴变化更是有着切身体会。 

  那曲镇海拔4500米,统辖着那曲市43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青藏铁路、青藏公路、格拉输油管线等西藏“生命线”均横贯于此。 


图为藏北首府那曲镇旧貌(唐召明1988年摄)

  在我30多年前的记忆里,那曲镇几乎都是白色铁皮顶土房,被人们称为“铁皮城”。这些铁皮顶土房的顶子薄,挡风性能差,夏天像蒸笼,冬天成冰窖。整个城镇白天是没电的,晚上照明只能靠燃油发电机,而且发电时间每晚只有几个小时,生活十分不便。汽车一过就扬尘的土路,加之又没有上下水工程,常常污水遍地流,全然没有一点城镇的样子。而如今的那曲镇已是一座现代化的高原新城,整洁的街道、便捷的出租车、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 


图为藏北首府那曲镇街道新貌(唐召明2023年12月17日摄)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藏北高原后,特别是继辽宁和浙江两省对口援助后,那曲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大踏步前进,给排水和集中供暖“三项工程”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市容市貌日新月异,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市政道路网。 

  去年岁末,我与几位企业家从北京来到那曲市,在完成捐赠千台便携式多功能高原节能锅后,登上有很多台阶的那曲火车站准备乘火车前往拉萨,我久久凝视车站脚下的世界海拔最高、西藏最大的物流中心,甚是激动不已!只见那巨大的龙门吊正在装卸一车车铁路运输物资,一派繁忙景象。 

  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正在腾飞的那曲镇,也仿佛看到了一个正在腾飞的藏北高原!(中国西藏网 文、图/唐召明)

(责编: 陈卫国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