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我的援藏故事】李彦明:援藏路上的教育桥梁与生态守护者

发布时间: 2024-08-23 11:51:00 来源: 中国西藏网

  援藏工作对于西藏自治区整体发展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作为我国的生态安全屏障,西藏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2008年,张福锁院士的一场关于西藏科考的报告,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李彦明的心田,点燃了他投身援藏事业的热情。报告不仅揭示了西藏生态保护的紧迫性,更激发了李彦明亲赴西藏、参与生态保护的强烈愿望。“那场报告深深地触动了我,我当时就暗下决心,若有机会,一定要到西藏去。”

  2013年7月,李彦明作为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副教授,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自愿加入了中央组织部选派的第七批援藏干部队伍,担任西藏农牧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负责科研和实验室建设等工作。当李彦明将这个决定与家人分享时,得到的是满满的理解与坚定支持。尤其是妻子作为蒙古族,本身就对边疆地区有着深厚的情感,对于李彦明愿意投身边疆发展表示了极大的欣慰与自豪。带着全家人的祝福,李彦明踏上了前往西藏的征途。


图为李彦明在西藏农牧学院办公室

  在雪域高原,李彦明以工作为伴,暂时忘却了远离家乡的孤独。然而,每逢佳节,那份“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2013年9月底的一天,家中突传噩耗,岳母被确诊为白血病,让他心急如焚。农牧学院的领导及时伸出援手,安排他返京处理家事。家人与学校的双重支持,为他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后盾。在老人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之后(最终老太太于2014年春节前与世长辞),经过家人的反复劝慰,他再次返回援藏岗位。

  三年的援藏生涯,对李彦明而言,是孤独与爱交织,挑战与成长并行。他深知自己能够坚守在援藏一线,离不开祖国的召唤、学校的培养以及家人的无私奉献。农牧学院这个大家庭让他感受到了温暖与力量,在领导、同事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李彦明负责的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作为援藏干部,李彦明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使农牧学院的青年骨干教师与中国农业大学的高水平教师建立起结对帮扶关系,不仅带动农牧学院的青年骨干教师学位提升,还鼓励他们赴内地高校参加技能培训。三年间就有5名骨干教师成为中国农业大学的访问学者,另有5人进入包括中国农业大学和河海大学在内的高校攻读博士学位。此外,他还组织近20名专任教师参与内地师资培训,显著增强了学院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


图为李彦明带领西藏农牧学院的老师参加实验师培训

  李彦明还全力推动两校在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等多个维度的深度合作,依托农牧学院与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特色优势,从科研项目申报、成果提炼到技术推广三个关键环节入手,全面推进学院的科研工作。他积极联络高水平专家资源,为农牧学院的教师提供科技需求分析与国际前沿动态指导,助力教师凝练科研方向并优化项目申报书质量。在藏期间,他所经手的科研经费到位率大幅提升15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标率也实现了近5倍的增长。同时,他严格督导科研项目的执行过程,确保项目高质量完成,三年内结题合格率达到100%。此外,他还完善了学院的科研项目管理规范,强化了科研项目经费与成果的管理力度,并定期开展科研项目引导与科技成果展示活动。


图为建设中的西藏农牧学院实验中心

  在对外交流方面,李彦明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拓宽学院的学术视野与国际影响力,成功邀请了众多专家学者访问交流,并主导举办了规模超过200人的大型学术会议,进一步提升了学院的学术地位。他还努力推动科研实验创新平台的建设与发展,成功申请到200多万元资金用于组建院级科研创新实验中心,为科研创新提供了坚实保障。


图为李彦明牵头组织的学术会议

  工作之余,李彦明不忘回馈社会,积极投身国家的环境生态保护事业,特别是在西藏自治区及林芝的社会经济建设中,他发挥专业优势,带领团队承担了多项生态县乡村创建任务,在2014至2015年间,为林芝米林、察隅、朗县等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顾援藏的三年时光,李彦明感慨万千。他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见证了无数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与坚韧不拔。“祖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差异,竟然有那么多可爱的人,甘愿孤独坚守在祖国边疆建设的一线,默默地奉献自己的青春,努力地奋斗。”这段经历不仅让他的心灵得到了升华与洗礼,更让他对“愚公移山”的奋斗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认同。

  他深情地感慨道:“西藏之美在于自然,更在于人们的心灵。我时常回想起西藏的蓝天、白云和雪山,更时常忆起的是在西藏遇到的那些可爱的人们,是他们让我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援藏时光,是他们让我比别人有了富足的精神。只要祖国召唤,我依然愿意再赴西藏,续接前缘,为祖国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中国西藏网 记者/巫姗燕)

(责编: 郭爽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