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郭宏达:提振拉萨产业 且看北京力量

发布时间: 2024-08-27 20:45:00 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七千里援藏路,三十年情相牵。

  自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对口援藏的重大决策以来,北京市积极响应、落实中央援藏工作要求和指导方略,选派10批共1280名援藏干部奔赴拉萨,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任务,实施援建项目788个,提供支持资金64.6亿元,为对口援藏交付了精彩的北京答卷。

  近日,中国西藏网记者采访了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郭宏达。让我们跟随他的视角,一起回顾北京拉萨两地干部共谋拉萨产业发展的奋斗之路,体味各民族同胞30年的心手相牵。


图为郭宏达接受采访 摄影:赵振宇

  2022年7月,郭宏达作为北京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来到西藏,但他与西藏的缘分早在12年前就已经注定。“援藏是我第二次来西藏,第一次来是在2010年,跟组织一起来看望援藏干部,当时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

  从首都到日光城,郭宏达怀揣着对西藏的热爱,跨越3600米的海拔高差,克服高原反应带来的种种不适,刚到拉萨,就以蓬勃的激情投入了工作。产业援藏是焕发古城发展活力、建设幸福美丽新拉萨的有效途径,郭宏达身为分管产业发展、发展战略规划和社会发展的援藏干部,其主要任务就是支援西藏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据介绍,“十四五”以来,北京在产业领域向拉萨共投入资金近3亿元,占整体资金投入量的20%以上。在包括郭宏达在内的北京拉萨两地干部共同努力下,一系列特色农牧产业项目在拉萨的三区五县拔地而起。“尼木县的养猪场、养殖大棚,当雄县的牦牛育种基地,还有我们城关区的奶牛场等等一批产业项目,对当地农民增收、当地群众致富和财政的提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图为郭宏达为记者讲解北京援藏产业项目 摄影:王淑

  产业的快速发展托举起了拉萨民众的致富梦、幸福梦,而这背后,我们不应忘记的是援藏干部拼搏的勇气和汗水。郭宏达和同事们在拉萨的工作并非一帆风顺,时至今日,他仍能清晰地回忆起初到拉萨时开疆拓土的艰辛。援藏伊始,郭宏达便被分配到拉萨市发改委,助推拉萨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清洁能源基地是什么?基地建设怎么开展?如何克服建设点环境条件恶劣(比如乌玛塘乡,地处海拔5000多米)对人的影响?如何让当地民众转变因不了解而导致的抵触情绪?面对诸多挑战,郭宏达与同事们迎难而上,成功制定出《拉萨市清洁能源基地规划》,推动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实现了清洁能源装机从2021年的49万千瓦到如今近400万千瓦的飞跃式发展。

  援藏干部从不怕吃苦,正如郭宏达所说,他们要把老西藏精神传承下去,缺氧不缺精神,更要把新时代援藏精神发扬开来,一代又一代,舍小家为大家,为祖国繁荣昌盛,为西藏长治久安做好贡献。对于援藏事业,干部们总是满怀信心,“所有的困难,都是在工作和行路的过程中间产生的问题,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工作,用心地去工作,都是能够克服的。”


图为北京援建的拉萨市文化体育中心 摄影:王佳豪

  援藏干部们工作的开展,同样离不开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持。援藏的这两年,郭宏达的家人给予了他最坚定而温暖的理解和支持,全家人,包括70岁高龄的双亲,都曾亲上高原看望郭宏达。同样的,其他与郭宏达同批的援藏干部,家属来到高原也都安慰干部不必牵挂家里,健康安心工作。小家奉献为大家,大家关怀暖小家。为解决援藏干部的后顾之忧,指挥部为援藏干部设立探亲假,组织干部亲属上高原看望,连家庭问题也一一悉心照料。正是因为有来自组织和家庭的坚强后盾,援藏干部可以毫无顾虑,为创造西藏更辉煌的明天竭尽全力。

  不知不觉中,已经到了北京第十批援藏干部在拉萨的最后一年。离别将至,郭宏达和众多援藏同袍的心却依然与这片圣洁的雪域紧紧相连,依然谋划着当地人民更美好的生活和发展。郭宏达对未来的产业援藏工作提出诸多设想:比如,改善拉萨产业结构,从过去以脱贫为核心的第一产业帮扶转向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新产业升级。北京要发挥好在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支持拉萨的清洁能源、数字经济、低空经济、高端旅游等产业发展,优化和提升拉萨的产业结构。要为拉萨提供更加精准的产业援藏支持。针对拉萨产业发展新形势,对北京援藏人员进行调整,派出更专业性的管理和技术干部,如从国有企业选拔援藏干部,加速拉萨企业管理改革和市场拓展。“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在未来,北京整体援藏计划将更加突出产业援藏板块,同时发挥好北京在智力密集方面的优势,共同助力实现拉萨市的高质量发展。

  回望两年,郭宏达没有一刻后悔选择成为援藏干部,用汗水浇灌拉萨这片充满着潜力的沃土。他饱含留恋地感慨道:“下一批干部再来的时候,我们也要把这火炬,把这精神再传下去,一代接一代,共同地把这个事业做好。”(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淑 赵振宇 实习记者/蒋馨悦)

(责编: 陈卫国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