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现在,我还是记忆犹新,陈希部长(时任中组部常务副部长)讲过的一句话:我们教当地的大夫也好,团队也好,不是骑自行车搭人家一程,而是教会当地的大夫自己骑自行车,(学会后)你想上哪儿就上哪儿”,拉萨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伊比然恨回忆当年动情地说道。
拉萨市人民医院位于城关区吉日街道北京中路1号,地处老城区。从走进医院的那一刻起,整洁明亮的楼道、先进的医疗设备、清晰醒目的指引标识以及服务热情的医护人员,都给人一种温暖和安心的感觉。
图为拉萨市人民医院 院方供图
京藏同心开启“组团式”医疗援藏
为进一步促进西藏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改进援藏医疗人才选派方式,改善西藏自治区各族人民就医条件,2015年,在国家开展援助西藏工作21周年来临之际,“组团式”援藏成为医疗热词。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北京市对口支援拉萨市人民医院建设的工作正式拉开了帷幕。
北京市“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以深化学科建设、强化人才培养、提升科教水平、全面推进医院建设为己任,以促进拉萨市人民医院“强三甲”建设为主要工作目标,把推进“五大中心”建设作为抓手,争取帮助拉萨市人民医院医疗服务达到西部省会城市三级公立医院的平均水平。自2015年以来,“组团式”援藏结出丰硕果实,北京妇产医院、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安贞医院等北京市属22家医院共计派出管理、临床专家10批171人190人次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形成“以院包科”等工作亮点,努力实现“大病不出藏、中病不出市、小病不出县乡”,助力健康西藏的建设发展。
“师带徒”变“输血”为“造血”
“‘师带徒’需要签署协议,我们会在每个季度制定‘师带徒’带教任务,通过一年带教持续提升本地医生水平”,消化内科援藏主任何振介绍道,7月28日抵达拉萨的他现在已经有了四个藏族徒弟,他们的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均为科室的主治医生。
据了解,目前已有百余名援藏专家与本地394名优秀的管理、医务人员结成对子。援藏专家们来到西藏,不仅仅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更会把自身的经验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本地医生。每一位援藏医务人员都肩负着“导师”的责任,他们在临床一线手把手地教、面对面地讲,从基本操作到复杂手术,从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每一个细节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
通过“师带徒”模式,拉萨市人民医院逐步实现了医疗技术水平的自主提升,目前已取得显著的成绩,221项新技术由本地医疗人员独立掌握并开展,成功将消化内科、妇产科等科室的一系列新技术在西藏落地,实现了从原来单纯依赖外来专家的“输血”到本地医师能独立支撑区域医疗需求的转变。如今,医院里越来越多的本地医生成了科室的骨干力量,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生动诠释了医疗援藏的意义。
一次援藏行 一生西藏情
“我觉得在这个地方还是应该多一年时间,会多一些作为,也能够把一些在内地有用、适宜的管理措施和经验在这里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以此促进人民医院更加全面地发展”,库晓峰副院长今年主动申请延期援藏。去年整个义诊活动过程中,他去过边防部队,到过牧区,也进过寺庙,和当地藏族百姓接触得越多,越对这里多了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感和责任,因此希望能多争取一些时间留在西藏,留在拉萨。
“一次援藏行,一生西藏情”不仅是库院长的心声,也道出了许许多多援藏医生的真情实感。他们舍小家顾大家,舍弃首都北京优越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投身援藏事业。他们之中,有的亲人病重却仍坚守岗位,有的一边吸着氧一边坚持工作,有的长时间给患者做手术但不叫苦不叫累。有时在半夜,有时在凌晨,只要患者有需要,援藏医生都是随叫随到。正是这种“身在高原,精神高于高原”的崇高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援藏工作者在雪域高原默默耕耘,成就了新时代西藏的辉煌。(中国西藏网 记者/隋艺斐)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