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挥藏传佛教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进程,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9月14日,藏传佛教中国化专家座谈会在青海省西宁市宏觉寺召开。本次座谈会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与藏传佛教发展研究”课题组主办,西宁市宏觉寺承办。来自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西北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青海大学医学院、青海省政协、青海省政府文史馆、青海省藏语系佛学院、青海省因明学会等单位17位专家学者出席。座谈会由青海省藏语系佛学院副院长公保才让教授主持,青海省因明学会会长、宏觉寺住持噶尔哇·阿旺桑波活佛致辞。
图为参会专家学者
噶尔哇活佛在致辞中说,宏觉寺全体僧众,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弘扬宏觉寺爱国爱教优良传统,充分挖掘宏觉寺红色革命文化,传承宏觉寺红色爱国基因,努力把宏觉寺打造成为新时代藏传佛教中国化典范寺院,将从宗教祈福、文化宣传和理论研究三个方面继续坚持和发展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西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万果教授受委托代表“‘一带一路’与藏传佛教发展研究”课题组介绍召开此次座谈会的相关情况。他表示,“‘一带一路’与藏传佛教发展研究”是“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获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旨在积极探讨藏传佛教在转型过程中的发展模式,探索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充分调动藏传佛教在国家软实力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白央博士代表课题组成员介绍了“‘一带一路’与藏传佛教发展研究”项目下设五个子课题的进展情况。当前,各子课题已经基本完成前期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搜集,对已掌握的材料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大致完成调研报告主体部分的撰写;依托本项目,课题组成员已在核心期刊公开发表2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专著《京藏古道:基于元代北京至西藏古驿道研究》等阶段性成果。
与会专家围绕此次座谈会主题展开深入交流探讨。
历史文化角度
青海省政府文史馆名誉馆长谢佐教授从萨迦班智达、桑杰扎西、宗喀巴和仰华寺等历史上青海在藏传佛教本土化过程中的标志性人物与寺院出发,论述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他讲到,藏传佛教中国化是当前藏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藏传佛教(又称藏语系佛教)是佛教在我国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与青藏高原地域文化相结合形成的佛教流派,其本身就是佛教中国化的标志,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逐渐成为我国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新时代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应当坚持爱国爱教的发展过程,建议加强佛学院在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上的合作交流,重点聚焦转世活佛的培养,关注当代社会知识结构和藏传佛教人文思想,引导广大民众重拾勇敢、平衡、健康的行为素养。
青海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王化平阐述了藏传佛教未来的发展问题,即藏传佛教中国化中的文化问题。在今后藏传佛教的发展当中,必须解决好涉藏地区现代文化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问题。在这其中,将以中观哲学为代表的藏传佛教哲学转化成民族哲学的探索或将成为可行途径之一。
青海大学医学院韩文教授从中医药和藏医药的密切关系谈藏传佛教中国化。他表示,藏医药文化是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医药与中医药在历史与现实中的密切关系体现了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青海省因明学会副秘书长、西宁市宏觉寺法师观觉尖措梳理了宏觉寺在藏传佛教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与作用,阐述了在此过程中宏觉寺如何从文脉、学脉、法脉三个方面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展现了宏觉寺在促进民族团结与文化交流中的积极作用。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藏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靳艳娥在发言中说,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应当传播爱国爱教历史故事,深入挖掘和弘扬以宏觉寺为代表的藏传佛教寺院在中央政府和藏传佛教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推进活态化传承和保护藏传佛教历史文化遗产,积极传承社会主义红色文化。
当代实践角度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原主任公保研究员依据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精神阐发藏传佛教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他表示,藏传佛教本身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而中国化的本质是要适应新时代,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民族与宗教研究所副所长参看加研究员基于相关田野调查资料探讨藏传佛教中国化,认为要积极推进汉藏佛教在教职人员、佛学院师资、教材编撰、以及寺院之间的交往交流,鼓励和推动藏传佛教僧尼前往内地和其他民族地区寺院参观学习,推进出版汉藏双语佛经典籍,发行双语期刊,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
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当增吉教授谈到,将藏传佛教置于全球视野当中,用一种更加开放,兼具内部与外部的视角理解藏传佛教;当代藏传佛教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传播与发展,使其成为全球范围内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要深入挖掘藏传佛教中的积极因素,讲好藏传佛教故事,充分发挥其在维护国家稳定、凝聚中华文化认同、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与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科研管理处副处长罡拉卓玛同样讲到,藏传佛教文化在传播中始终坚持开放性和包容性,为当代佛教文化交往交流提供了借鉴经验;当代藏传佛教寺院应当主动服务信众,丰富信众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宣传藏传佛教文化所包含的平等包容、抑恶扬善等思想观念。
高校学科建设角度
西北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看本加教授基于西北民族大学参与《藏传佛教中国化概论》教材编撰以及课程开设的情况,介绍了民族高校在推动和践行藏传佛教中国化方面发挥的学术引导作用。
西南民族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夏吾李加研究员从学科优化调整、教育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平台搭建和学术交流五个方面介绍西南民族大学哲学学院在藏传佛教中国化教学与研究方面的工作举措与经验。
公保才让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讲到,有关都市藏传佛教发展的相关讨论在当前藏传佛教中国化研究中逐渐增多,就青海而言,地处西宁市的宏觉寺在积极服务都市信教群众,梳理藏传佛教文化发展源流,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此次专家座谈会的成功举办将为推进“‘一带一路’与藏传佛教发展研究”课题开展与藏传佛教中国化进程提供重要学术参考价值。(中国西藏网 通讯员/李夏)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