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10月,是昌都战役胜利74周年。作为参加昌都战役原十八军老战士于凤山的后代,我应当地邀请,带着我86岁高龄老母亲任金连的殷殷嘱托和全家人的殷切期望、怀着对为解放昌都、建设昌都、守卫昌都而牺牲的烈士的无比崇敬之情、怀着对雪域高原的无比向往之情,旅途辗转,来到红色昌都,参加纪念昌都战役胜利74周年暨昌都战役主题展览开展仪式。
纪念昌都战役主题展览开展仪式结束后,我回到房间,想着上午的活动场面和展厅栩栩如生的展示场景,以及翔实、丰富、珍贵的实物、图片文物展示,萦绕耳畔,激荡心头。我思索着我父亲、母亲以及我进藏交通情况的不同,折射出西藏昌都70多年发生的改天换地的变化,久久不能入睡。
1950年,我父亲从重庆二野军邮总局调到刚成立的西南军区支援司令部第一办事处第九兵站军邮站,组织分配他到北路先遣队随52师154团行动。3月,第十八军北路先遣队在四川乐山进行进藏誓师后,向着雅安、康定、甘孜方向,踏上进军西藏的征途。刘伯承把进军西藏比作我军历史上的第二次长征,靠着一双铁脚板,官兵走过数千公里路程,翻过二郎山、折多山、雀儿山等海拔4500米以上的雪山,跨过大渡河、金沙江等大小冰河,穿越渺无人烟的原始森林和危机四伏的沼泽草原。雪山、高寒、饥饿、负重、疲乏等成为十八军战士们难以忘怀的记忆,每个人都能讲出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图为于凤山1950年留影 作者供图
1956年,我母亲沿着父亲当年的行军路线,从成都到昌都乘兵站汽车进藏。当时十八军已经修通了这一段公路,前后用了20多天,但和父亲他们进藏的路途比较起来,已经很快了。现在,我乘坐飞机进藏,几乎朝发夕至。这样神奇的变化,堪称人间奇迹。这样的对比,更能体会到十八军将士进藏是何等艰难,他们拥有何等毅力,何等铮铮铁骨,何等英勇气概。
母亲常对我说,五十年代中后期昌都地区条件比刚解放时强多了,但和内地相比还是相当艰苦,有诸多不便。当时母亲到了昌都以后,组织上在昌都解委会大院给机关干部盖的木质结构藏式住房中,为父亲调配了一间。这些住房都是在昌都解放初期,昌都解委会和昌都分工委等党政军领导机构进驻昌都总管府后,在建造昌都地区解委会办公场所、解委会小礼堂、将军楼的同时,十八军将士在当地进步土司、头人的大力协助下自己动手建造的。房子面积不到十平米,只能摆放一张后勤部门自制的双人木床,床铺被褥一应俱全,一张小方桌可放暖壶兼做临时办公用,两个小凳子,一个放几件换洗衣服、物品的小木箱,冬天再放一个烧木炭的火盆就再也没有空间了。好在当时解委会食堂提供免费的三顿饭。主食是大米和白面馒头,菜肴方面主要是大白菜、圆白菜、青菜、白萝卜、鸡蛋、猪肉和牛肉,每顿饭提供两菜一汤,主食管饱。粮食与蔬菜肉蛋大部分都是从内地走川藏线运输过来的,十分不容易。吃完饭后,在食堂清洁处自己洗碗筷。食堂用水是藏族群众用牦牛驮过来的,冷热水需要后勤部门配发的水票去食堂锅炉房打。
母亲刚到昌都时,与其他家属不太熟悉,不怎么出门。这时父亲机要交通局的交通员王家连的妻子朱兰英主动去母亲住的宿舍拉家常,逐渐熟悉了以后,她就和母亲谈心,领上母亲结识其他家属,并鼓励大家互相帮助。她们有时帮助食堂后勤干些力所能及的活,但是从来不去解委会办公区,因为那些地方是军事管制区域。后来母亲才慢慢知道朱兰英大姐在安徽老家就已经是党员了,思想先进,能把来自五湖四海的家属团结组织起来学文化、互相帮助。后来,母亲在朱大姐和父亲影响下,还在父亲单位后勤找了一份工作。
晚饭后,是解委会大院最欢乐的时光,大家聚在坝子上跳锅庄。胡琴伴奏响起了欢快的音乐,无论男女老少全都翩翩起舞,毫无半点做作、羞涩,完全是一种自然天成,还有不少附近的群众加入。这个时候,是母亲她们是最放松、最快乐的时候,完全忘却了思念家乡,思念父母,三五成群结伴过来观看,带着满满的羡慕、赞赏的表情。这种祥和美好的气氛也熏陶感染了大院里其他工作人员和家属。工作环境尽管艰苦,但他们苦中作乐,信仰坚定,拥有富足的精神生活,这也就是他们能够长久扎根西藏,建设西藏的最大动力和源泉。这充分说明党的民族政策合乎民意,人民解放军带来了幸福和安康。
下午,我们集合前往昌都烈士陵园。两位年轻的讲解员一边走,一边讲解。烈士纪念碑和墓地位于达玛拉山半山腰,我们拾级而上,越上越高,稍感气喘,但尚能坚持。到了纪念碑广场,我们怀着敬仰和崇敬之情依次向革命烈士纪念碑献花,然后在讲解员导引下移步烈士墓地。一座座墓碑、一棵棵翠柏仿佛在无言地诉说着烈士们悲壮动人的故事。王其梅将军也安葬在这里,为了西藏美好的明天,王将军和烈士们的功绩日月可昭,天地可鉴。烈士们的名字就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功绩为我们永远铭记。
在革命英烈纪念馆前,大家集体宣誓,此次参加活动的解放昌都战役老前辈后代大多是二代,也有三代,年龄从二十多岁至八十多岁,我们此行都是为昌都而来,为昌都战役主题展览而来,为了缅怀革命英烈而来。随着领誓人高亢的誓言,我们的声音在达玛拉山谷久久回荡,是在告慰先烈的英灵。宣誓结束后,讲解员领着大家参观了尚未完工的革命英烈纪念馆。
整个活动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由于海拔较高,同行的人有的有点缺氧。回到住地后,大家稍作休息,在一楼小会议室昌都军地有关部门举行了昌都战役主题展览捐赠荣誉证书颁发仪式,昌都军分区领导致辞。在讲话中,他赞扬我们大家不计个人得失,发扬风格,把家里珍藏的父辈解放昌都、解放西藏相关的纪念章等物品一一捐了出来,丰富和充实了昌都战役主题展览馆藏内容,提升了展览馆的价值,让更多的参观者更加全面了解十八军解放昌都、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革命历程。
这些弥足珍贵的藏品是我们父辈抛头颅洒热血的鲜活证明,是国家对于他们南征北战的一种肯定,是革命历史的见证。我们忍痛割爱把它们无偿捐给昌都革命历史博物馆,是想让它们发挥更大作用,教育更多的人,让红色精神发扬光大,让人们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让大家更加珍惜,让各民族以红色血脉为纽带,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携手共进,建设更加美好、更加繁荣、更具魅力的新昌都,新西藏。
图为于雁军此次捐赠的于凤山的军功章等 作者供图
24日我们就要返程了,23日晚上,当地为我们饯行,大家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互致祝福。军区首长说,今天的活动结束了,但是对大家来讲也是新的开始,希望大家把昌都、西藏的红色故事带回去,把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带回去,好好发扬、好好传承红色精神,把我们父辈的优良传统传下去,发扬光大。
第二天凌晨6点不到,我就醒来了,打点行装准备出发。临行前,我不由自主地走出酒店,来到不远处的昌都市革命历史博物馆门前,驻足往里观望,再看一眼我父母曾经生活、工作、奋斗的昌都解委会大院。这里给他们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留下了他们永久的足迹,留下了他们的欢声笑语;是这里陪伴他们一步步成长,是这里给了他们一个更加广阔的人生舞台,在这里他们认识了许多朋友。在天上繁星点点的晨曦中,我仿佛看到昌都解委会大院里,父母曾经居住的小木屋微弱的灯光从朦朦胧胧的窗户纸里透出,父亲又要出发了……我对大院的情永远留下了,对昌都的情永远留下了,对西藏雪域高原的情永远割舍不下。(中国西藏网 文/于雁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