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0年前,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在“世界屋脊”建成通车,这是世界公路建筑史上的不朽奇迹,是各族群众勠力同心、敢为人先的逐梦壮举,更是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12月16日,“传承弘扬‘两路’精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一起走进“两路”故事,汲取前行力量,让熠熠生辉的“两路”精神照亮新时代奋进之路。
“70年前,11万军民参与两路的修筑,是在没有一张完整的地图,没有任何地质水文资料,科研的水平和专家人才都严重匮乏的情况下进行的。建立之初的新中国积贫积弱,各方面都是‘一穷二白’状态,但那时为修筑两路国家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可以说是艰难时期的‘举国之力’。千余名科研技术人员从全国各地组织调集过来,成为走在筑路大军最前面的勘察探路者。他们用当时仅有的一些简单测量工具和老式地质罗盘测量仪等,翻山越岭,渡江跨河,一步步用脚步丈量和踏勘比选线路。”
研讨会上,交通运输部驻部纪检组原副局级检查员冯晓霞介绍,从两路修筑开始至今,一批批交通科研工作者始终走在前面,为胜利完成两路的修筑和70年来的建设与养护不懈奋斗、默默付出,成为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
在“两路”上,有在筑路时期揭开古乡冰川“秘密”的工程师齐树椿,他在川藏公路最艰难复杂的路段,拿出第一手踏勘资料,提出线路抉择意见,推进关键时期筑路进度;有50多年来不懈探索青藏公路多年冻土奥秘,解决冻土毁坏公路问题,薪火相传奋斗了三代人的冻土研究专家杰出代表武憼民、汪双杰、陈建兵等;也有上世纪60年代在川藏公路上进行专题科考时,突遭特大山崩遇难殉职的技术员李桦烈士等9位科考专家;还有在上世纪90年代患病去世的工程师林道勋,将骨灰撒在曾主持修建的拉萨曲水大桥横跨过的雅鲁藏布江中;2003年在青藏公路进行课题实地研究,遭遇车祸遇难的长安大学教授胡长顺,他的“多年冻土青藏公路建设和养护技术”研究成果于2008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正是有了这样一批又一批的交通科研工作者,至今依然奋战在“两路”建设一线,以实际行动传承、弘扬和践行“两路”精神,发挥着交通建设开路先锋作用,西藏的交通事业才能有今天的繁荣景象。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茜 李一凡)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