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窝子”里的幸福生活
远处青山,牦牛悠闲地吃着青草,“夏窝子”里的女主人更求正忙着打酥油……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巴塘乡下巴塘村更求一家6月1日转场到巴塘草原,“夏窝子”(夏季草场)里除了齐全的生活日用品,帐篷外还堆放着编织袋,袋子里装的是捡拾来的垃圾,更求还是一名生态管护员,巴塘乡生态公益性岗位覆盖70%的精准扶贫户。
牧民坚持转场
更求说:“除了生态管护员每年2.16万元的工资,家庭收入主要靠牦牛,而草原是牦牛赖以生存的场地。所以,草原是我们牧民的生存依靠。”更求家里25头牦牛,去年出栏6头,她还做一些酥油和酸奶出售,年收入完全达到脱贫标准。
每天,更求在草原上捡拾垃圾,还要看牧民是否按时转场,草场上的牲畜是否超过规定数量等,一岗多责。下巴塘村党支部书记尕马索南介绍说,一年四季牧民要转四个草场,四个草场是流动的,冬、夏两个季节的草场时间最长,春季草场只有一个月时间,冬窝子里放固定东西。
“频繁转场是提倡的,对生态和牛羊都好,不仅牛羊吃得饱,而且草场恢复得快,连续吃草15天和30天是不一样的,夏季草场上吃的时间越短,秋季草长得越好。”巴塘乡党委书记邱君扎西说。
“为减轻草山负担,政府和百姓做了各种努力。”下巴塘村用村规民约规定严格的转场时间,牧民严格按照时间转场。超过或提前,一天一头牛按1-2元钱罚款。
据尕马索南介绍,转场时赶上大雪封山或是雪水冲毁道路,村和乡政府雇佣挖掘机开路,组织牧民修路。转场前,村两委党员带头去探路。碰到暴风雪,人员和牛羊伤亡的情况时常发生,但为了草原,牧民们坚持四季转场。
“我家的四季转场路很长,先从北到西南角,再往东面走至东南角,又搬到北面草场,覆盖东南西北,最长的要数秋季草场到冬季草场,有60公里,以前要走4-5天,牛驼马背,现在开着面包车,只需一天的时间。”更求说。
生态工程落地
7月巴塘草原美如画,高寒草甸,一只手下去,巴掌底下竟有五六种花草。
草原植被好,种类多,离不开多年来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玉树先后实施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草原围栏和划区轮牧、退牧还草、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等生态建设工程项目。
上巴塘村更喜尖措的屋前屋后种满了燕麦、苜蓿草和元根,这里是他和妻子、孩子们固定的家,是他们的冬窝子。每年开春,更喜尖措种植一些适合高寒生长的草料,作为冬季饲草料,草籽由玉树州草原站免费提供。草原站站长才当周说:“圈窝种草,是为了给牛羊补饲,也是为冬季防灾做准备。”
更喜尖措最怕的是鼠害和草原毛虫害,草场植被总被鼠虫害给破坏。玉树草原站工作人员想办法,每年6、7、8月份,定期灭鼠灭虫,还设立招鹰架,给鹰提供生存环境。“属于生物防治、食物链防治,这比化学防治效果明显,鹰越多,老鼠就越少。植被越差的地方,老鼠越多,因为草长得好,老鼠看不见路,就被鹰给吃了。”才当周说。
更喜尖措每年有3万多元的草原生态奖补资金,和他一样,玉树州目前享受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的农牧民群众有115023户323372人,涉及全州6县45个乡(镇)258个村,补奖总资金为72781.85万元。
数字显示,天然草原退牧还草、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的实施,使得草原生态环境趋于改善,草场产出率和生态效益明显提高,2019年植被平均盖度为61.47%。
科学理性保护
去年,下巴唐村成立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27岁的多杰把39头牦牛全部入了股,“放牧不是我擅长的活,父母留给我的牦牛和马匹全都入股”。腾出手,多杰开始学习汽车修理,多杰的心愿是未来在结古镇开一家汽车修理厂。
牧民个人饲养牛羊抵御风险的能力弱,遇到雪灾和病害,一夜之间可能返贫。在畜牧业合作社,有专人科学饲养,牛羊生病相对少了,而且还给牛羊上了保险,冻死或病死的牛羊,保险公司有赔偿。“草场、人力、牲畜都可以入股,到年底,有分红。”
玉树林草局草原湿地科负责人马宏义认为,合作社整合了草原和牲畜,把草场分割成小块,划区轮牧,对草场修复有好处。“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是保护草原的理想方式。”马宏义说。
“草原上必须要有牛羊”,过去一段时间,草地被围起来,完全禁牧,草原却严重退化,原来,草需要牛羊的踩踏和啃食,否则草长的太茂密,日照减少,根茎腐烂,而且草地肥沃离不开牛羊粪。“因此,我们倡导草畜平衡,适度放牧。”马宏义说。
“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原玉树州林业和草原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公报旦增坚持在河边、沙石地,水土流失的地方种树。“但是,在草原上千万不能种树,上世纪50年代末,曾在玉树草原开荒,种粮食,不仅种不出粮食,而且破坏了草场。”从事林草工作30年的公报旦增深有感触。
有过惨痛经历,现在的草原保护趋于科学、理性。在草场退化严重的地区实施阶段性禁牧,时间通常为3-5年;草势好的地方实施草畜平衡,严格控制牲畜数量;在黑土滩,围起来种草,慢慢恢复植被。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青海省尖扎县德吉村里找幸福
“德吉”在藏语中意为“幸福”。“游客在我的农家院里,既能体验到传统藏式风情,又能享受到新农村的便捷舒适,他们常说在德吉村能找到幸福的滋味。”卓玛太说。[详细] -
青海省贵德县:蔬菜产业敲开百姓幸福生活的大门
正在往大卡车上装红笋的菜农马占明接过话茬笑着说,“我们新街乡的蔬菜今天晚上就能发到兰州市场,再转运到广东等地进行销售,青藏高原的红笋都能端上广州人的餐桌了。”[详细] -
“黄河源头第一县”牧民:从草原走到城市 放下牧鞭享受幸福生活
近年来,格尔木相关部门先后为昆仑文化村建设了便民服务中心、路灯、排污管道、灌溉水渠、蓄水池等,并配备了环卫设施,让生活在这里的生态移民搬迁户安心、安稳、安居、安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