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藏族黑陶到白族扎染:千里澜沧江畔的“点石成金术”
图为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的藏族黑陶。张添福 摄
澜沧江-湄公河是流经亚洲六国的国际大河,素有“东方多瑙河”美誉。沿线生态多样、民族众多、文化灿烂。其中,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的藏族黑陶、云南省大理州白族扎染等众多手工技艺,至今熠熠生辉。
图为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白玛群加介绍藏族黑陶手艺。张添福 摄
10月12日起,由青海、西藏、云南三省区党委宣传部联合主办,青海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中新社青海分社承办的“同饮一江水、共话澜湄情”2020澜湄万里行的中外媒体,在澜沧江沿线采访用普通原料“点石成金”的手工技艺。
藏族黑陶:黑如碳、硬如瓷
在澜沧江流经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藏族黑陶采用封罐熏烟渗碳方法烧制,黑如碳、硬如瓷,其技艺相传与唐代文成公主有渊源。
图为云南省大理州白族老人展示手工绝活。张添福 摄
“我们实打实选用囊谦专门制作黑陶的陶土,让它不见太阳、自然风干,在传统木器里捣碎,然后在牛皮里放置三个月,才能动手制作,”囊谦藏族黑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白玛群加说,这一过程拒绝机械,再经拉坯、晾晒、压光、雕刻、烧制,黑陶就大功告成。
但白玛群加并非黑陶烧制“科班”出身,12岁起,他学做过唐卡、泥塑、木雕、金银塑,曾面对黑陶烧制技艺式微境地,他拜当地德高望重的艺人扎旺为师,便专心与黑陶“结伴”。
“我们现在是个奇怪的黑陶烧制企业,招收的工人,一年只做六个月,等学会后让他们自己开店,第二年再招一批。”从老师傅扎旺手里学到手艺,如今,1700多个徒弟是白玛群加的骄傲,“对于企业,这样损失很大,但却像学校一样,贫困民众学到了手艺。我变成乞丐,也要做下去。”
白玛群加曾开网店销售黑陶,一度供不应求,但身处高原发货渠道不畅,来自广东省的谢雪华成了他的代理商。十年前,谢雪华接触到囊谦黑陶的茶壶、茶杯,“我们广州人喜欢喝茶,朋友说能否引到广州。我们泡了一泡,别有一番风味,而且据说有保健功能。”
在谢雪华的帮助下,囊谦黑陶已销售到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如果太讲究外表,很多人不会选择黑陶,但看重器皿的文化特色和保健功能,就会选择。”
“很多华人爱煮汤,我们建议他做一些煮汤、喝汤的器皿。”谢雪华对2020澜湄万里行的中外媒体说。
白族扎染:“青出于蓝”
唐(南诏)、宋(大理国)时期,云南省大理州白族扎染已成为一项成熟的印染技艺。清代,当地扎染作坊林立,所生产的“大理红布”“喜洲布”成为名遐滇西的畅销品。
图为“同饮一江水、共话澜湄情”2020澜湄万里行的中外媒体记者体验白族扎染。张添福 摄
段银开和丈夫段树坤是当地颇有名气的白族扎染技艺“非遗”传承人,先后创办白族扎染博物馆和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有限公司。他们在白族建筑特色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院落,收集、整理、挖掘、抢救几经失传的大量传统扎染图样、模板、传统扎染品。
八九岁时,段树银便接触扎染,“我们在白族扎染博物馆邀请游客亲身体验扎染技艺,现在,这项古老的技艺已经应用在家居用品、服装上,我们扎染的原料纯天然,很环保,对身体好,因而大家都喜欢。”
段树坤说,起初,扎染工艺中的“扎花”手艺较为普遍,但“染色”有独家秘方,为了生存,老人们传男不传女,“当我们赚到第一桶金的时候,越发感觉这项技艺的‘老龄化’问题,现在要通过活态传承,将这项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技艺延续、传承。”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2020澜湄万里行学术对话在滇举行 专家解读澜沧江的“源远流长”
作为2020澜湄万里行中外媒体采访活动的重头戏,由云南省社科联、青海省社科联主办的“同饮一江水、共话澜湄情”学术对话活动,27日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详细] -
2020澜湄万里行:“澜沧江源第一县”扛起源头责任、干流担当
“同饮一江水、共话澜湄情”2020澜湄万里行中外媒体,14日至15日探访“澜沧江源第一县”——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感知当地扛起守护江河安澜的源头责任、干流担当。[详细] -
2020澜湄万里行:中外媒体青海玉树首站采访点赞发展成就
“同饮一江水、共话澜湄情”2020澜湄万里行中外媒体采访活动,13日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开启首站采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