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涉藏动态

云南香格里拉:擦亮民生底色 群众更有获得感

发布时间:2020-11-25 11:23:00来源: 云南日报

  在香格里拉市三坝纳西族乡哈巴村歪巴支小组,一座座加固后的民房焕然一新,村道干净、新房规整,雪山润景,宛如置身画中,村民和继生的家就在其中。“十三五”以来,不仅住有所居成为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各族群众的幸福图景,学有所教、病有所医等民生实事做实做细,温暖着雪域高原40多万群众的心坎。

  近年来,迪庆州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大批实实在在的保障改善民生项目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始终闪耀在砥砺奋进的迪庆高原。

  住有所居温暖梦想

  “2015年,全家年收入只有2万元。”和继生家6口人,父母年纪大了,两个孩子上学,家里全靠他和妻子务农生活,那一年,他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和继生在家总是忙个不停,喂牛、搬核桃……楼上楼下,似乎总有忙不完的活儿。站在他家仔细观察,记者脱口而出,“这房子真不错。”和继生的妻子接过话茬,“房子曾经是丈夫的一块心病。”

  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老房子年久失修,雨天怕漏、刮风怕倒,一家人的安全是和继生最害怕的事。“一年赚的钱,除去家庭开支,根本就没有结余,维修房子的事情想都不敢想。”和继生拿出一个小木凳,坐到记者面前。凳子很小,和继生身体向前倾,手肘放在膝盖处做支撑,一边说着话,一边左右看着。看见有人进院,迅速从小凳起来奔过去打招呼。

  迪庆州地处横断山脉腹地,山高坡陡,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汉族、纳西族和白族主要居住在江边河谷地带,房屋建筑多为土木和砖木结构。藏族一般居住在河谷和高原坝区,以土木结构的藏式民居为主。彝族、傈僳族多居住在半山区和高寒半山区,以木楞房为主。由于建设年代久远和建设技术水平粗糙,农村危房面广、数量大,加上2013年的“8·28”“8·31”地震,认定的农村危房总数高达7万多户,涵盖3县(市)29个乡(镇)的所有村委会。

  和继生家的房屋经鉴定被列为危房,可享受危房改造补助3万元,这点燃了他改造房屋的梦想。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在眼前,和继生雷厉风行,自筹4万元终于建好了安全的家。房子还是原来的房子,但居住条件却大不一样。除了房屋改造,和继生家还实现了厨卧分离、厕圈分离、人畜分离,进一步改善了人居环境。

  住有所居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石,也是重要的民生目标。在迪庆,近万户危房农户同和继生一样有了安全的家。2017年至2019年,迪庆州实施完成4类重点对象C、D农村危房户6000余户,非4类重点对象无力建房户3000多户。截至2019年,全州4类重点对象危房存量及非4类重点对象无力建房户改造已全面实现清零,各族群众不但“有房住”,而且“住得好”,人民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和继生的老屋不仅消除了安全隐患,保留了古朴,又完善了功能,如今“安居”又“乐业”,依托哈巴雪山美景,他拿出闲置房间开起农家民宿,吃上了“旅游饭”。

  学有所教点亮梦想

  2015年6月,香格里拉市洛吉乡尼汝村的拉茸高中毕业,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手捧滚烫的云南农业大学录取通知书,高兴之余,他却为凑不齐学杂费犯愁。

  “哥哥正在昆明医科大学读大一,如果我再去读大学,每年几万块的学费和生活费,对我们来说就是雪上加霜。”拉茸说。事实上,不只是拉茸愁学费,还有其他学生因为差钱上不了高中,那一年,迪庆州高中阶段入学率仅有65.6%。

  寒窗苦读十余载,高昂的费用让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有些望而却步。“父母都有严重的高血压,每年医疗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那时候我很纠结,一方面担心父母的身体,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只会加重家庭负担。”经济负担成为拉茸迈进大学的绊脚石,他把大学梦深深埋在心底。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在高原大地格外嘹亮,命运的轨迹在这一刻悄然改变。“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大学期间无条件享受国家一级助学金。同时,还有贫困家庭学生困难资助、国家助学贷款等一系列教育帮扶政策。”拉茸憧憬的大学咫尺可见,他揣着一颗求知若渴的心,背上行囊出发。这个夏天,更多和拉茸一样的学子走进大学校园,家庭贫困不再是他们实现梦想的屏障。

  2016年秋季学期,迪庆州学生资助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确保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不漏一人,确保高原农牧民子女学生生活补助营养改善计划和学生资助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实施14年免费教育,落实学前教育幼儿资助、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及营养改善计划,实行高原农牧民子女学生生活补助、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和免除建档立卡贫困户等家庭经济困难学杂费及住宿费,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管和免学费、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校内资助等各类资助政策。

  得益于“奖、贷、助、补、减”等一系列政策保障,4年后,拉茸顺利完成学业。2019年9月,拉茸考入香格里拉市三坝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每天奔走在脱贫攻坚一线,从被帮扶到帮扶,拉茸有更深刻地感受,“我将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廉洁自律,堂堂正正做人,扎扎实实做事,勤勤恳恳为民。”

  2015年至今年6月,迪庆州累计下达资助资金10多亿元,受益学生41万余人次,实现学生资助全覆盖,做到了应助尽助,确保了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失学辍学。今年,迪庆州政府与滇西科技应用技术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积极与西藏、青海、甘肃等省(区)双语高校争取藏汉“双语”招生计划,努力创造更多农牧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病有所医筑牢梦想

  冬日阳光,映在德钦县拖顶傈僳族乡拖顶村布仁小组的山坡上,滋润着万物生长。正在地里干农活的尼玛看见有客人到家,匆匆赶回,核桃、糕点、糖果、饮料……一样样摆上茶几。

  “家里有11亩地,种白芸豆和木香。”尼玛的汉语不算流利,但可以简单交流。以前,路没通到家门口,他白天打豆,晚上背豆,“打着手电筒,一次背50斤到村委会的公路口,去的全是上坡路,往返一趟差不多2小时,一晚上最多两趟。”家里只有尼玛一个劳动力,物资运输非常困难。如今,有了路,尼玛买了辆3轮摩托车,他说:“好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今年,尼玛的妻子身患重病,从丽江到昆明,住了好几次医院,花了不少钱,可病不见好。“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是许多农村家庭因重大疾病而陷入困境的真实写照,特别是对刚脱贫的群众来说,难免发生因病致贫、返贫的现象。

  近年来,针对百姓的“痛点”,迪庆州坚持“党委政府统领、卫健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协作”的工作思路,凝心聚力建机制、抓落实、补短板,着力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医疗保险得到有效保障。2017年以来,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兜底保障“四重保障”全覆盖,住院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从2016年的65%提高至今年的90%左右,群众看病经济负担明显减轻,“有病敢去治”“大病治得起”变成现实。

  今年9月,尼玛带着妻子到昆明做手术,总共花了11万元,自己只付了2万元。“病倒一人塌下一家”已成历史。

  迪庆州通过实施大病专项救治方案,采取筛查出来的36种大病患者按照定临床路径、定救治医院、定单病种费用、定报销救助比例,加强医疗质量、加强责任落实的“四定两加强”要求,做到“一人一档一方案”。对肺结核等重点疾病患者进行分病种、“一病一策”管理,确保所有大病得到救治。截至6月30日,健康扶贫动态系统显示,36种大病专项救治确诊病患累计1404人,救治进度97.29%,各族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稳稳的幸福”。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