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涉藏动态

黄河源头,医共体悄然改变医疗服务格局

发布时间:2020-12-23 15:28:00来源: 青海日报


医共体内妇幼机构开展免费检查 通讯员 何君 摄

 

(12.22卫生健康·配图)黄河源头,医(6504220)-20201222103749.jpg
医共体内妇幼机构开展免费检查 通讯员 何君 摄

 

(12.22卫生健康·配图)黄河源头,医(6504218)-20201222103729.jpg
医共体内妇幼机构开展免费检查 通讯员 何君 摄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全县面积2.5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5万人,这里的特别不仅在于严酷的自然环境,还在于极限生存条件下牧民的健康保障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玛多县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让广大牧民从草原搬出去,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群众安居乐业。但因此也出现了乡镇卫生院仍然固守原址,医疗服务对象锐减,群众医疗需求得不到保障,公共医疗机构发挥不了应有的服务功能等诸多问题。

  在此背景下,玛多县重新定位区域医疗卫生机构功能,整合医疗机构资源,积极探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近日,我们深入玛多县两乡两镇,通过走访大量基层医务人员和患者,切实感受“医共体”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

  有效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11月3日,一场大雪飘落玛多,草原白雪皑皑,寒风凛冽。走进玛多县玛查理镇卫生院,里面却是暖意融融,十多名牧民患者正在诊疗室内接受藏医擦涂治疗。“以前我们的基层服务力量薄弱,乡镇卫生院里就诊的患者很少,现在你看看,这么多的人。”玛多县人民医院院长仁增昂毛对看到眼前这一幕,显得有些欣慰。

  仁增昂毛说,过去患者都集中在省、州、县三级医院里,或者去了省外的医院,而乡、村卫生院(室)却是门可罗雀。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基层的医疗资源非常有限,分工不够明确,协调衔接不足,服务能力欠缺,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缺乏信任感。

  针对上述问题,玛多县以建立“医共体”为契机,对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按照“县强、乡活、村稳”的思路,县人民医院牵头各基层医疗机构,成立了玛多县总医院,将全县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形成县乡一体、以乡带村、分工协作、三级联动的全新卫生服务新体系,初步定位目标为:县人民医院(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

  党美是玛多县人民医院藏医科医生,具有丰富的藏医临床经验。2020年开始,党美“下沉”玛查理镇卫生院,成为藏医特色理疗服务中心的主要力量。通过有效的人员整合,藏医馆目前共有藏医专业人员8名,极大满足了群众就医的需求。仁增昂毛说,县级医疗资源的有效下沉是玛多县实施“医共体”建设的重中之重,而重点打造玛查理镇卫生院藏医特色理疗服务中心,是提升卫生院服务能力的突破口。

  今年78岁的藏族老人索玛居住在玛查理镇玛查理村,是一名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的牧民。索玛多年患关节炎,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不便,以前西医、中医、藏医都治疗过,可是因为交通的不便,都没有得到持续的治疗,因此病情越来越严重。玛查理镇卫生院藏医经过一个疗程的藏药涂擦疗法,她的疼痛已有明显的缓解。她说,这里很好,离家很近,医生也很热情,我的病也好了起来。

  玛查理镇卫生院藏医特色理疗服务中已成为玛多县藏医药治疗的重要阵地。就在我们采访的当天,前来就诊的牧民患者就高达38人。这个人数虽然和县级医院没有可比性,但和过去的玛查理镇卫生院相比,已经有了极大的提升。院长达哇东智介绍,2018年玛查理镇卫生院全年就诊约100人次;自特色理疗服务中心挂牌短短一个月,就诊已达150人次左右,充分说明基层首诊的初衷正在显现。

  达哇东智介绍说,虽说以前卫生院里也有藏医,但专业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药品也非常有限,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现在,卫生院贴近群众,尽量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医疗需求,藏医药特色理疗服务能力很快得到提升。

  医疗资源下沉,专业人员是核心。玛多县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医共体”工作的重要抓手,通过全省民生实事项目,事业单位招考等方式,为开展“医共体”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此外,玛多县人民医院(总院)还在药物配送、医疗设备、巡回医疗队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玛查理镇卫生院倾斜,真正实现了“资源下沉”和“服务提升”的两个重要核心。

  分级诊疗制度正在不断落实

  在玛多县花石峡镇中心卫生院,我们见到了前不久治愈出院的康杰。他是花石峡镇扎地村的牧民,今年10月初,55岁的他因“头疼头晕”前来花石峡中心卫生院就诊,住院治疗6天后,病情基本缓解。唐杰住院期间医疗总费用780元,其中医疗报销549元,建档立卡户“六减免”’198元,最终康杰个人承担仅为33元。

  花石峡镇离玛多县城约80公里,全镇8个行政村,1774户,5523人,中心卫生院医疗服务面积近一万平方公里。中心卫生院李存辉院长介绍,通过“医共体”建设,实现医疗资源有效下沉,目前卫生院有专业技术人员26名,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基层首诊的不断提升,切实缓解了牧民群众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以前大家习惯了往县上跑、往州上跑,对基层医疗机构缺乏信任感。通过“医共体”建设,实现了群众就近看病,不但可以少跑路,而且报销比例还高。

  李存辉表示,在医共体建设之前,花石峡中心卫生院的就诊率很低,像唐杰这样的病人,很可能要去县上,或者州上治疗,来去交通,再加上住宿吃饭,还有陪护的人,花费不是个小数字,而且随着报销比例的降低,唐杰的医疗个人承担部分绝对不会这么低。

  在花石峡中心卫生院,我们在病房见到了扎地村牧民那热,今年49岁的那热曾在省城做过包虫病手术,她怀疑腹痛是和两年前的手术有关系,原本那热是打算再去西宁的那家医院治疗。就在去西宁之前,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花石峡镇中心卫生院咨询,当天卫生院通过远程医疗,很快确诊那热的腹痛是慢性胃炎所致,和两年前的包虫病手术没有关系。中心卫生院对症下药,那热的病情逐步缓解。

  一环套一环,有序推进;一环扣一环,环环紧扣。基层的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了,群众的就医负担就减轻了,康杰和那热的就诊过程使我们感受了玛多县医共体内就医格局正在悄然改变。

  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噶丹村是玛多县最大的一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扎陵湖乡、黄河乡、玛查理镇22个村的1036户3069人搬迁至此。在噶丹村卫生室,我们见到了玛多县扎陵湖乡卫生院院长德花措。德花措以前是玛多县人民医院的一名全科医生,医共体建设之后,她“下沉”到扎陵湖乡卫生院担任院长。德花措说,以前是牧民在“游牧”,现在是我们在“游牧”。

  三丹俄赛是噶丹村卫生室的一名村医,他在扎陵湖乡勒那村担任村医十年,随着易地扶贫搬迁点噶丹村的设立,三丹俄赛离开勒那村,“游牧”来到了噶丹村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他说,随着“医共体”的建设,最大的变化就是群众来卫生室看病的多了,仅仅是今年,村卫生室就诊300多人次,比过去增长了大约60%,这是最显著的一个变化。

  想要“稳”基层,让更多人选择基层看病,没有医保支持是不现实的,过去村卫生室作为基层网底,不能实现刷卡结算,这就成为基层首诊的主要障碍。如今玛多县的4个乡镇、11个贫困村全部开通“一卡通结算”。“一卡通结算”已延伸至各移民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有效实现了广大牧民群众看病刷卡的便利。据了解,玛多的信息化建设也成为“医共体”的得力助手,实现了州、县、乡医疗数据互联互通互认,实现乡镇接诊、州县诊断,实现医疗服务同质同效,实施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项目后,真正实现了群众少跑腿,信息多跑路。

  把病人留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县域

  在有效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同时,玛多县还充分利用“医共体”的建设契机,统筹推进了公共卫生服务的管理。将玛查理镇、扎陵湖乡、黄河乡卫生院部分人员整合,统一管理、统一任务、统一服务,联合成立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这样不仅有效整合了人力资源,还有效加强了全县的公共卫生服务力量。在玛多县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才毛加介绍,以前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由各乡镇承担,如今大量的移民搬迁到了县城附近,所以中心的成立,是资源的重新整合,也是应形就势,实现服务最大化的直接体现,中心的成立,真真切切地提高了三个乡镇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玛多县各级党委政府把牧民群众健康保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新一轮医改以来,玛多县政府先后投入资金4500万元,相继建设了县医院门诊楼、高压氧舱、制氧站、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标准化村级卫生室等项目的建设,配备了必需的医疗设备,有效改善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经过一年多“医共体”建设的探索,目前玛多县域就诊率有了明显提升,“医共体”建设对于地广人稀的玛多医改注入了新的活力。

  玛多县人民医院院长仁增昂毛说,把病人留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县域,让牧民群众在家门口看好病,是我们始终不变的目标。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青海省果洛州灯塔乡:家门口来了义诊医疗队

    8月10日至21日,来自全国各地的30名一线医务工作者来到灯塔乡,为当地藏族同胞进行义诊、义教工作。义诊时,医务工作者以中医推拿、针灸、中药等治疗形式,为当地居民提供义务医疗和医疗援助,共治疗1228人次。[详细]
  • 一位藏族女医生的大爱仁心

    “作为一名医务人员,为群众的健康服务,特别是为牧区包虫病患者服务,是我一直会去坚持做的事情”,尼玛拉毛动情地说。[详细]